人生的要求和行为应有度,要适可而止。
懂得知止不殆,便可终生如意。
止是智慧,也是方向。
——菩光法师《法雨点滴》
有个刚刚失恋的年轻人去问禅师:“请问该如何放下我的女朋友,我很爱她。”
禅师看着桌上的茶杯,示意年轻人端起杯子。年轻人于是将杯子拿起,牢牢握住,等待禅师开示。
忽然,禅师伸手欲望取年轻人手中的杯子,年轻人本能地抓的更紧。
禅师提起壶中滚烫的水,倒入杯中,年轻人受不住高温,立刻松手。
“感到痛了,懂了无法自在就放下了。”禅师悠然说道。
年轻人心中豁然开朗。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诗》曰:“缗蛮黄鸟,止于丘隅,于其止,知其所止。”
为什么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简单,都明白了,但要做到却很难?
凡夫与圣者的差别大概就在于此。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消不足以为道。”
关于生命的学问,必须落实于生命的实践。
年轻人在禅师的指点下,体悟到“知止”,心中对人生的困境也就有了答案。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一念之间便是我们“知其所止”的地方。这种思维习惯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地锻炼培养。时间久了,运用纯熟了,便有了“功夫”。
做到念念分明,事事知止,便是趋于圆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