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比成绩单更重要:让孩子做回自己

比成绩单更重要:让孩子做回自己

作者: summer夏三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6-02 11:34 被阅读0次

01

最近单位李大姐经常愁容满面:上初中的儿子从本学期开始,总也拿不到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严格要求、鼓励甚至请家教补习,孩子忙的一点自我时间都没有了,成绩依然没上去。

一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孩子也盯着不见长的成绩单,一日比一日更沉默。

老妈看着像只霜打了的茄子似的儿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上演了河东狮吼的一幕。坏情绪恶性循环,像个走不出去的怪圈,吞噬了孩子的笑容和家庭的和睦。

其实我对这个孩子很熟悉。他善良正直,懂礼貌,浑身散发着骄阳似的温暖,爱好美术,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也能很耐心地听我的碎碎念。我无数次想,但愿我以后也有个这样的儿子。

可惜,孩子的母亲眼中心中满是成绩单,看不到他的闪光点。

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中国父母对成绩单有着无法释怀的情节。

几个月前,一则与成绩单有关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杭州凤凰小学期末考试后收到一条投诉:不是因为试卷太难,而是这所学校选择多元评价机制,不公布学生的期末分数。

“没有分数就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成绩,满分也是优,错了不少可能也是优。”

“小学阶段不公布分数还可以,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都要分数吧?平时不给孩子、家长明确自己的真实成绩,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差距,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呢?孩子们都要长大成人,走进社会大舞台,面对各种考核数据,不面对行吗?”

虽然不少人支持这种做法,但很多家长还是暴露了自己的倾向和焦虑,他们认为分数说明一切,优异的成绩单才能成就优异的人生。

02唯分数是尊,会让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我中学时期的同桌是个学霸,每次考试都很注重自己的成绩单,为了取得高分苦心钻研,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一所985学校,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不久前的聚会,她面对我们的艳羡却忍不住流泪:“你们肯定都认为我很好,可我很迷茫,我只能拼命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旦停下来就觉得整个人都空了,我一点儿都不快乐,我羡慕那些扫大街的大妈们,可以一边扫地一边哼着歌,悠然自得”。

不是所有的学霸都会顺心如意。

北大教授徐凯文曾经做过一场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北大的大一和研一新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子认为学习没有意义,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在按照别人设好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那些过于重视分数的孩子,是分数的傀儡,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真正喜好,没有想过自己会何去何从。

18岁以前只是一味地盯着一张成绩单拼尽全力,18岁以后却被要求以多元化的姿势来面对世界。他们没有兴趣爱好,没有精神寄托,过着机器般了无生趣的生活。剩下的只是触目惊心的空虚和痛苦

赢得了分数却输掉了丰富多彩的人生,这并不是老师和家长的初衷,却以相同的方式年复一年的循环上演,细思极恐。

美国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温馨的小故事。

一个小姑娘参加小提琴三级考试没过关,闷闷不乐。她父亲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不开心时能够为自己拉一曲,熟悉而美妙的韵律环绕着你,就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时刻陪伴自己的爱好,随时感受到幸福。在不可能人人都成功的世界,拥有幸福的能力,才具备了向成功挑战的基本条件。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以敢言敢说、观点专业锐利又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好。但他的教育理念却让人大跌眼镜:不许孩子考第一。

无独有偶,著名的演员胡军和太太在教育孩子中达成的共识:坚决不允许孩子考第一。

因为他们明白,成绩并不是判定孩子优秀的唯一标准,孩子能遵照本心,拓展兴趣爱好,过得开心快乐是他们最愿意看到的。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做回自己

斯坦福前新生学院院长在TED热门演讲中认为:应该让孩子自主去选择,去寻找自己的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要求孩子过一种按照好好读书、考个成绩进入好学校、成为一个优秀学生这样的“正确清单”式人生。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的告白》扉页开篇即以此开头。

小说里的迪莉娅终其一生生活在母亲未了的夙愿中,承载着父亲“要受欢迎”、“要合群”的理念,不得不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即使在他人眼中迪莉娅优秀到无可挑剔,但她实际却痛苦不堪,最终用自杀来获得解脱。

卢梭说:“当我们教育一个人,不是为了他自己的发展,而是为了别人的愿望时,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的成长连他自己都不满意。”

父母过于看重成绩单的行为,其实也变相地奴役了孩子,使他们为了一个高分而长期机械式地学习,毫无快乐可言,最终失去了获得幸福的能力

最近,14岁华裔少年Josh Reisner帅爆INS,凭着一碗拉面登上主厨宝座,还萌化了整个美国。3岁起,Josh便能清晰记得吃过的食物,一有空就步履蹒跚地想往厨房跑。妈妈看他那股认真劲儿,便给他报了个儿童烹饪班。

5岁时,面对全美人民都疯狂热爱的少年棒球联盟,Josh果断地坚持了烹饪班,对他来说,拿球棒,还不如拿擀面杖手感更好。10岁时信心满满的小Josh报名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小小厨神》真人秀节目,虽然因被淘汰而难过,却也认识到了“厨师是我想一辈子的职业”。

一次平淡无奇的日本之旅,Josh邂逅了日式拉面,短短三周吃了30多杯!自此中了拉面的魔咒,不仅仅是吃,更与拉面师傅交流、学习,尝试制作拉面。一碗拉面成为了他的唯一。

兼顾学业和帮厨很辛苦,但看着客人开心吃拉面的Josh不由自主地露出害羞笑容,目光澄澈,别无他物。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母亲是最好老师,带Josh进入烹饪的大门,父亲也一路支持。学业与乐趣相辅相成,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人生本就有无限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快乐地追逐勇敢地拼搏,这才是成长最好的方式。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真正找到自我

尹建莉说,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这种“上帝的恩赐”犹如种子,蕴藏着表达潜能,能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我们的孩子只有争取一张优异的成绩单才能成就精彩人生吗?成才的定义只有这一种吗?

舞蹈天才Gillian Lynne有过很多精彩绝伦的作品,但在学生时代被老师认为患有学习障碍症。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下,这样过了20分钟。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Gillian在学校的表现: 她在学校坐不安生,总是晚交作业等等。

最后,医生对Gillian说要和妈妈单独谈谈,出去时把办公桌上的收音机打开了。他们离开房间后,Gillian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

医生对她妈妈说:“Gillian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妈妈把送去舞蹈学校。她说:“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

后来Gillian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担任过一些极其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

如果只重视优异的成绩单,按照多动症来治疗,世上就会少了一位杰出的舞蹈家和舞蹈创作家。

孩子不该是一盆精心修剪的盆栽,而应该是任性绽放、生机无限的“野花”,可以是红色、黄色,也可以是白色、紫色。不以成绩论高下,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他们才会真正做回自己,以最美的姿态快乐地迎风摇曳。

相关文章

  • 比成绩单更重要:让孩子做回自己

    01 最近单位李大姐经常愁容满面:上初中的儿子从本学期开始,总也拿不到一张优异的成绩单。严格要求、鼓励甚至请家教补...

  • 让孩子做回自己

    关于养育孩子,我不是行家,毕竟也是第一次当妈,第一次面对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是,有时候还是有一些想法,想要...

  • 让孩子做回自己

    今天听到了一个故事,让我深深陷入了沉思,一个大学生要就业了,但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今后何去何...

  • 让孩子做回他自己

    一个孩子父亲去世了,他无法接受,曾经阳光的他变得极为抑郁,无法让自己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每当自习或闲暇,根本学不进...

  • 2021.11.17—让孩子做回自己

    昨天中午孩子没有作业,因为要期中考了的缘故。 两人吃完饭就抱了一堆百科书上床,整个中午有说有笑的跟我分享各种百科知...

  • 赢在超越

    让孩子超越自己比超越他人更重要

  • 让孩子做回孩子

    "我不要每天演好一个情绪稳定,不动声色的大人了,我就要做一个真实的孩子"。 最近读了一本书,学到了一个词,叫"归位...

  • 让孩子自我成长(四)

    . 教育孩子,做父母的,不但要有耐心的陪伴、还要一定的知识和智慧,让孩子真正的做回自己,更为重要的还要培养孩子...

  • 陪你长大│ 让自己做回孩子

    春日的阳光透过海棠树枝,洒在身上像一张柔软的毯子,温暖又舒适,我斜靠着坐在为女儿搭的吊床里,看着女儿在一旁安静的堆...

  • 2017-06-17

    孩子的成长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而家长的付出,比简单的给予重要。 要想让孩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成绩单更重要:让孩子做回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qt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