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简书总是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思维过于发散,导致写得太长,也影响了其实事情的安排。明天就除夕了,辞旧迎新,做个改变试试看。希言自然,大道至简。限时发文,看看能写到什么程度。
今天写一下内驱力。对于教育而言,激发一个孩子的内驱力非常重要。让孩子喜爱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一把火。
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即内在动机。我们做事要有动机,没有动机那就是冲动。冲动,便容易3分钟的热度,不能持续。孩子的学习更是如此。
“动机”分为三个层次。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会去寻找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权,希望自己能来引导自己。当我们能够自主地引导自己,我们就进入了“动机”的第三层,叫“内在驱动”。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份力量,那在第二层,我们会得到很多外部驱动,例如,寻求奖励、避免惩罚......且将它称为“外在动机”吧。如果没有奖惩机制,那么我们就只能活在第一层,叫“生物冲动”。
我听过一个老人用采用内驱力变外在动机将戏玩的孩子赶离晒谷地的故事:
一们老人在晒稻谷时,遇到很多孩子在晒谷子的地方跑来跑去开心玩,将谷子弄得乱糟糟到处都是。他想赶走孩子们,但打骂都没有用,他一离开,孩子们又会回来。
后来,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说:“小朋友你们真棒!如果你们能每天都在这里玩,我就每天给你10块钱!”孩子们很开心地拿着老人的10块钱玩了走了。
第二天,老人对孩子说,“今天只能给你5块,很抱歉啊。”
孩子们觉得5块也行,虽然觉得老人抠门,但还是继续在这个地方玩。
第三天时,老人对孩子王说:“我只能给你1块钱了。”
孩子们就不干了,说:“你真是抠门!我们不在这里玩了!”
就这样,老人把孩子们赶走了。
老人,智慧地将孩子在晒谷处玩的内在驱动力转变成金钱刺激的外地动机,因而让孩子们失去了玩的乐趣、主动离开。
所以,学习、教育也是如此。当孩子内心存有疑问、想要探求究竟时,内驱力便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思考和探索。反之,父母训导、奖惩、甚至威胁,都可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今日晨读一句,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2500多年前,我们伟大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发。愤,是一个人憋在心里的感觉。如果没有认真的思考过问题,没有那种憋在心里边说不出来的痛苦和挣扎,就不要着急的去启开他的思路。
启,启发,指的是老师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明白问题。
悱,是话到嘴边但语言表达不出来的那种感觉。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到达这样的时刻就不要给他讲明白。
意思是,教学的过程中,不到苦思冥想时,不要去提醒学生;不到欲说无语时,也不去引导他。已举一例却不能理解其他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多说了,先让他自己想想。
让学生先讨论,先体会,先发问。当心中对一件事真的感兴趣,感觉自己太想知道答案了,就是点燃了学生心中求知的渴望,此时老师给些启发,提问指导,学生的收获自然最大。
孔子针对每一个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内在生出动力来,他才给点破,这样每一个学生就会沿着自己的方向去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重点和难题就在于如何激发一个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让孩子有理想,有乐趣,感受到学习本身的魅力,去主动寻求答案。
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非要是从事教育工作,其实都是教育界人,过去,现在,或将来。因为,我们绝大部分都将承担为人父母的义务、履行亲子教育的责任。我们若能理解内驱力的原理,便能够努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了。
其实不只是对学习,在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内驱力三大要素,自主、专精、目的,我们以内驱力去做事,自然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为,想要主导自己的人生,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需求。
PS:今天还是写了近1小时。需要精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