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的寿命是随机的。
虽然,可以群体预测平均寿命,也会根据平均寿命来反推养老计划。
但具体到个人,寿数几何依然个体差异极大,谁也不能提前知道自己是在长寿的这头还是那头。
我想,做远期规划时候所定下的预期寿命是一种遵循大数统计的良好意愿——如果大家一般能够活到80多岁,那么我也希望能够活到80多岁。
而做规划,要多考虑几种可能,
如果长寿,活过了八十多岁,活到了九十一百,钱不够用怎么办,
如果早走,退休没几年还不到八十就走了,钱没花完怎么办,
如果走太早,甚至没有到退休的时候,钱还没挣到手怎么办。
02
在做养老资金规划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三个不确定因素
第一,就是上述所说,不知道会活多久,所以也没有办法准备确定性的资金。
第二,如果选择投资资产,收益次序存在不确定,
如果是先高收益再高亏损,其实还是盈利的;但如果是高亏损想再盈利,就需要更高的收益目标。
并且,当人生走向后期,对风险的承担心力减弱,能够给资产增值的时间也少了。
在《最佳投资人》的游戏中,会模拟人生从25岁开始的财务人生,以股票为金融投资选项。
如果股票后期能够有较高的收益水平,更多原因在于前期入手得早,且手数多。股票长期的增长早已使得价值翻了几倍,即便到后期股票大幅波动,不是连续下跌,整体也还是盈利的,并不会因为后来的波动而有所影响。
但如果在50岁左右,股票出现大幅亏损,这时候即便手头有不少资金能够补充仓位,也不太能够在之后实现可观的股票增值。
亏损的情况发生在50岁左右,其实还有得回还,但如果是发生在60岁左右,再想补救就很困难。
故而金融资产的投资最好是在人生创富阶段就能够拉长时间、积累仓位,实现理想的后期收益,而在临近退休前期,将资产转移到低风险的金融资产上,或是将资产年金化。
第三,是通货膨胀带来的真实购买力水平下降,社会整体通胀水平与个人实际通胀水平的不确定。
对于经济体而言,理想的通胀水平在3%,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通胀水平不止是3%,但是整体财富的增长速度快,体量也大,其发展效益大于通胀影响;
而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通胀水平和资产投资的收益预期也随之放缓,投资的压力也会更大。
实际的通胀水平影响了养老资金的测算, 而更进一步,因为个人消费习惯的不同,个人真实通胀水平又不等同于社会整体的通胀水平。
03
应对以上不确定的方案,待我多了解一些再来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