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子
1
高考前不久,我收到一条让我有些难受的留言。
她说:
“我被同学们讨厌,他们偷看我的日记和手机,到处造谣我、排挤我,对我指指点点。
我穿衣服穿好看一点,他们嘲笑我是‘网红’;我认真学习,他们戏谑我是‘学霸’;
我跟哪个男同学走得稍近,他们就会用轻浮的语气说我‘成天跟男生套近乎’。
我一直敏感自卑,遇到别人的指责,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自己做得真的还不够好,久而久之,更加自卑。
我也尝试着在他们面前低眉顺眼,但他们并未就此对我停止攻击。我该怎么办呢?”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难过、委屈和敏感。
我想了很久,回复了这么一段话:
“你永远无法靠讨好别人成为高分女孩。他们笑你是学霸,那干脆就做那个最厉害的学霸;他们笑你是网红,那就继续漂亮且聪明地活着;他们笑你和男生走得近,那就心安理得做个受所有人欢迎的女生。
2
现实生活里有不少这样的孩子:
他们不分场合的过分喧闹,大喊大叫,四处疯跑,他们随意摆弄别人的东西,欺负同伴,甚至对陌生小孩大打出手......
他们都是我们口中所说的:“熊孩子”
相信大多人都碰过这样的小孩,只是我们在抱怨熊孩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家长也是熊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这说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须是“有教之养”。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认为,孩子要出落为有出息和有教养的人得按照这样的程序发展:先修身、再齐家、后治国、终平天下。
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无论生活中多么琐碎的事,都要认真有原则的去做,长大以后,才能通达事务、有所作为。
3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养呢?辞典上有两种意思,一种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另一种就是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在生活中,很多细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比如公共场所不插队,不随地吐痰,背后不议论他人是非;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等等。
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朱梅馥夫妇悬梁自尽。在自杀之前,傅雷写下遗书,遗书中写到:现钞五十五元二角九分,请代付九月房租。
对家里的保姆,傅雷夫妇也做了安排:把一张六百元的存单,留给了保姆周菊娣,以作为保姆过渡时期的生活费,遗书中说“她(周菊娣)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在决定悬梁自尽前,傅雷夫妇为了避免自尽时踢倒方凳弄出的声响打扰到邻居,还在以上铺了棉被。
从房费到为保姆贴心打算再到不扰邻居休息,傅雷夫妇俩这些行事的细节无不体现出两人的教养。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这就是一种教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