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曾国藩》讲座终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完成了,学友们给予我的鼓励我会记在心里,作为我今后继续传递国学正能量的动力和信心。
意犹未尽,关于曾国藩我再补充几句。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作为一个无论自觉还是被动、总之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时代重任的杰出人物,曾国藩扑灭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大公无私、牺牲小我的过程。这个克己复礼的过程,是一种极端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历练和锻造,是一般人难于做到的,并且,也是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选择的。
曾国藩的确很辛苦,很操劳,很难说风雅,他的寿命也不长,其功业持续时间也很短暂,并不具备象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东坡似的文艺象征意义。换一个说法,曾国藩的成功,别说难以复制,即使能够复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像他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潮流,但任何时代,严格约束自己的放纵,坚决压制自己的欲望,把自己调节成苦行僧似的生活状态,恐怕也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乐意的。
这就是人情世故。
根据这样的考察,是否可以作出一个判断,即曾国藩对于事业过于执着,过于分别,并没有勘破三界,达到圆满究竟?
从万物缘起,自性本空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终身奋斗而捍卫的这个腐朽透顶的大清王朝,在他死后39年,土崩瓦解,彻底坍塌,曾氏所有的努力,最终成为南柯一梦,成为触蛮蜗角,其缔造的“中兴”局面,成为毫无意义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
从这个角度看上去,这样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但是且慢。
仅从世间万象不过是“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来说,人类的一切努力、一切为生存、为尊严、为理想所做的创造和改变,“应作如是观”。但是,正如我们理解的世界是由阴阳交感聚合而成一样,有出世间法,那就一定有入世间法;有虚无寂灭,就一定有真实存在;有不言之教,就一定有语重心长;有谦退,就有进取;有乾刚,就有坤柔……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挺膺负责之人,呼唤落实公平之人,欢迎维护正义之人。更需要有象曾国藩这样,在近乎“通国不能相容”的处境中,依然倔强面对,霸得蛮、耐得烦,劳谦君子有贞吉,在生灵涂炭,东南半壁江山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候,赤地练军,别开生面,依靠一群忠义血性之徒,屡败屡战,终克巨寇,刈尽群丑,命悬一丝的中国因他得以再正纲常,拥抱和平与繁荣。
从青年时代“好与大名大位者为仇”、“眼里每见得人家不是”,到咸丰八年大彻大悟,“悔字如春”、“我要立得住,须知他人也要立得住;我要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曾国藩,终于明白“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治心结”,从此“知其雄,守其雌”,“再出而以黄老处事”,以自己生命前四十多年的经验教训,淋漓尽致地告诉我们,“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也以自己职业生涯后半段的乘风破浪,示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生动、“结网天下,雀无所逃”的百万大军最高统帅的坦荡磊落;以“天下第一门第”的善始善终,告诉我们“得大名而值时艰者”如何乱世远祸、福德延续的秘诀……
曾国藩的一生,是真实的一生,崇高的一生,是千辛万苦,把巨大创痛转化为巨大杀伤力的一生,是知行合一落实“舍命保国、侧身修行”的一生,是认认真真践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生,是“亏了我一个,幸福亿万人”的一生,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即使从佛道两家的因果论和功德论来看,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生,是一个“欲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的高尚大菩萨、大神仙!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此刻,夜阑人静,中宵露白,我在这里一字一句抒发的对曾国藩曾大人的理解和赞叹,他本人是听不到了。即使能听到,也许他并不完全同意。但我清楚,作为一个毕生“求阙”的现实主义者,曾国藩,早已超越平庸,超越民族、超越汉语言文字的界限,升入浩淼苍穹,与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星辰一道,成为照亮人类逐渐进步、逐渐走向光明正大境界的那道耀眼的光芒,并感动着每一颗这道光芒映照下的普通而敬畏的心灵……
—— 文忠于麓山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