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别的忐忑,因为其实我的大学生活才开始没多久,却要以一个探索者的立场写下我的观点。
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四年你有成为最好的自己吗?
题主说:刚进入大学那会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姐学长都一直强调要学会计划自己、安排自己。但最后我成了一个很普通的人,失去了求知的激情,我这是怎么了?
我记得去年刚入校的时候,我也是对大学里的一切事物感到新奇不已,对这个有沉淀感的北方城市充满了期待。但其实回想起那段时间也是处于一种非常迷茫的状态,很多人都告诉我们新生要对自己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做规划,要开始考虑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

可是,那时刚升大一的我,却是不知所措的,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做才能找到答案。
可能看到这里,你们就在想:怎么这点独立的思考能力都没有?
但事实就是这么无奈,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新生,靠着普普通通的分数上了普普通通的大学,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很热爱,身边的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离家到北方城市求学,对自己所想要的也未能把握住,对未来的一切都是茫然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做到什么地步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
好在我走过了那一个迷茫期吧,可目前的我还是不能跟给出答案,我也不知道四年后的我会不会成为最好的我,但是我知道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都很好,未来需要我用四年去用行动回答。
我相信四年的大学生活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东西,或许是好,也或许是坏,但最后回馈给我们的必然是成长。我不相信有人能够不声不响地就获得一份成就,我们必然都会去经历一些什么才会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成熟了。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最主要地其实是“自己”,不与他人的成就评比,不迷失在自己所获得的成长里,至少比以前的自己明朗得多。
我们的未来,从来不是仅凭这四年就能定义的,想拥有一份传奇,必然也是要付出比别人还多的,即使未能拥有,至少我们都在这份追寻中成长了。
我很爱和不同定位的别人聊天,当然,前提是熟的情况下。我和一位学姐(就是之前提过的那位读研的学姐)聊的是最多的,我俩都是话痨~她说:“哪来什么好的坏的,不过都是当下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成就的一种评价,出了社会又会是另一番认知了。”
或许真的会是这样吧,总有这样一种声音说:社会和学校是两回事。我也觉得是两回事,至少认知上真的会改变。其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我们的价值观就有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我觉得我是有点爱幻想浪漫的,或许是平时看太多偶像剧,被那些所谓的主角设定给迷花了眼,难免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自从我开始写文,我不敢再多看一些比较偏离生活的剧,我需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我的表达,我需要那份清醒。所以我看事情的角度就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改变了,也因为开始去做写文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件事,我意识到了我的责任感,我要为我的文字负责,要为自己对社会的见解负责。
你看,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情,你就不会是“普通”的,至少你会比以前的自己活得通透。
何必纠结于自己有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比以前活得轻松、快乐、成熟,你就是“好”的。

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总是充满浮躁的,有人在这里获得了掌声和荣誉,也有人在这里满身狼藉。信吗?总有比你优秀的人,所以不要去和别人比较,比过去的自己好就行了。
比较和迷茫本就是无意义的事情,但是活得通透是相适宜的,在通透中认识自己,在清醒中热爱自己的成长和生活,并成为“最好的自己”
不要轻易用“普通”就掩盖了四年的生活哦~它是我们年少时光的一部分,终究是带着我们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的,希望每个青年仔都是最好的,也是活得通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