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亿农业人口,数以万计的农产品品牌,目光所至,该是一片怎样惨烈的红海?
然而,红海之下,却隐藏着无数蓝洞,谁又能知晓,蓝洞是否终有侵蚀红海的一天。
深耕农业两年有余,感触最深的,便是人才的匮乏。一个拥有9亿从业者的领域,真实人才的数量恐怕不及计算机行业的万分之一。
停留在农业领域的"人才"们,亦如不肯出城务工的贫农,其志已衰,其神已惘。
有时,与千个残兵败将为敌,好过与十个武林高手过招。
空挡和机会,因此而现。
两年之前,曾遍历国内粮食主产区,拜访过三十余个东北和湖南的大型米企。也时常逛逛香港超市的主食区,关注日本米业动态。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大部分国内米企,竟然并非用户需求驱动,而是政府项目驱动甚至是设备厂商驱动。
举两个最典型的日本新品产线在大陆遇到的案例:
1.政府扶贫资金立项——农企配合出方案——盲目向日企要最新产品产线——产业立项拿到资金——产线投入建设——结项获利了结——新品启动成本高昂,产线闲置
2.日本设备厂研发新品产线——向国内米企地推——米企与批发商核对需求——新产线价格高风险大——国内米企改购传统产线——缺乏需求,国内设备厂家放弃抄袭新产线——新品无缘在国内上市
以上全程,大国企生活在政府资助的舒适区,没有革新动力;市场化米企舍不得也不敢投入成本探索,寅吃卯粮,各大米企均与国内消费者完全脱节。即使是像十月稻田等电商新品牌,也只是新瓶装旧酒,用新设计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表面需求,而并未对供应链做任何的革新。
反观日本和香港等海外大米市场,早已不是往常的模样:
香港-百佳超市:

深圳-华侨城O'le超市

香港超市排名前三的品类:1.半糙米 2.混合米 3.精白米
深圳超市排名前三的品类:1.精白米 2.精白米 3.精白米 ... 20.精白米
在这深圳GDP已经赶超香港的9012年,一河之隔的深圳高端超市与香港的中端超市,在其他品类已经日趋同化,甚至深圳O‘le很多sku的精品程度已然超越香港的同时,竟然仍然存在傻子都能看出来差异如此明显的货架。
究竟为何?
无非只有三种可能性:
1.深圳GDP虽然超越香港,但消费能力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2.在主食领域,大陆用户需求与香港用户存在明显差异。
3.大陆米业供应链落后,品牌嗅觉迟钝。
至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求证过程。
终于,在2018年末,在深挖供应链并且做了大量用研的基础上,这个问题终于可以交出答卷。
1.由于在供应链产线完备的情况下,半糙米的加工成本与精白米几乎相同,所以“可能性1”可以排除。
2.我们向符合(新中产家庭,20-35岁)条件的家庭寄送了100余份混合米以及20余份半糙米,用研结果表明,70%以上的大陆新中产家庭用户对混合米和半糙米有着非一般的热情,其中【家有孕妇,1-3岁幼儿,健身者,糖尿病等病患者】的家庭有着极为刚性的需求,其余家庭大部分会考虑作为轮换主食食用。但【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体对产品接受度非常低,认为是贫穷年代才吃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长期观察了淘宝混合米的发展动态,从2016年起,【三色糙米】等农民自配品类开始热销;2017-2018年,【米饭伴侣】开始出现并逐步热销,这一使用冻干技术简单制成的多种谷物混合米,一年之内的日搜索指数从500上升到了6500,使得我们愈发相信大陆用户的需求存在,并且正在快速发酵。
我们还拿到了盒马(可以代表大陆最接近香港消费者群体)近来的内部数据,糙米热销且增速极快。
至此,可能性2也基本被排除,至少在主食领域,围绕半糙米和混合米为中轴,一定存在足以支撑一个新品牌起步的市场空间存在。
3.那么,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