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精髓,社会之风貌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晶、是民族发展的根脉。千百年来,文化传统随着时代更迭得以不断丰富。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想让文化之光,在当今时代得以绵延,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尊重的态度面对文化,让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彰显。林林总总的世界文化,彰显着人类的生命、升华着人类的精神、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文化”是高考作文的重要母题,贯穿古今、流光溢彩的文化,与其间所展现的各色各异、各见风采的文化,均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时 事 一
尊 重 艺 术 多 样 性
从 包 容 人 体 写 生 开 始
【事件简述】
2019年10月,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亲自开课为学生示范人体写生,引发了讨论。这次热议源于网友“艺术物语”的一条微博,微博写道“川美院长亲自写生确实厉害”,并配有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给学生示范人体写生的现场照片及人体写生成品图。对此,有人赞扬院长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也有人批判裸体艺术伤风败俗,引起热议。
【角度剖析】
包容开放之心态,让艺术之花绽放
艺术作品中自古以来就有对人体美的展现,这是人类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的表现,也是艺术创作的不竭灵感源泉。裸体绘画、雕刻作品受制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时常带有偏见。无疑束缚了艺术的多样性与发展。裸体相关的文艺作品,由于其形式特殊难以受到普世性的接受,一些欣赏者无法理解其美感也无可厚非,都有自己的审美爱好和倾向,重点不在选择,而在于包容和理解。关于艺术的讨论,必须基于理性,尊重与理解,这样才会真正给艺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适用主题】
和而不同、包容多元思想、拒绝刻板印象,自由与克制等主题,如2016年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2013年福建卷《自由》。
示例:
对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一概嗤之以鼻,甚至让别人也做不得,从而和自己保持一致。这种“伐异”思维,才是最可怕的。这是缺乏求同存异的同理心以及条件置换的思维能力。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谈及文化多样性时说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们不仅要欣赏和接纳自己所喜好的美感,也要尊重理解别人创造的美。唯有转变观念,理性接纳才能让我们免于目睹文化的荒原。
时事 | 尊重艺术多样性,从包容人体写生开始
傅雷先生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写道:“裸体,在西方艺术上——尤其是古典艺术上,是代表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
时 事 二
李 子 柒 的 世 俗 桃 源
【事件简述】
在国外某视频平台上,李子柒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750万,几乎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超过了500万,热度远超国外的权威媒体,被称为“中国第一网红”。作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她亲做笔墨纸砚,呈现中华传统美食、传统技艺,在古色古香中传递着先人智慧,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非遗传承保护的迫切性。
【角度剖析】
文化无国界,理想生活引人向往
李子柒视频中展现的农村生活诗意如画,给久居城市的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与向往。虽然有声音说她的视频并没有展现出农村真实的一面,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民众都对这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抱有憧憬。绿水青山、惬意生活、美食美景、传统文化,无疑会引发中外网友的共鸣与共情,这种情感上的相通与理解,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积极、正向传播。以李子柒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民间网红正走出国门。因呈现云南美食、特色景观而走红东南亚的云南博主“滇西小哥”,传承传统木工手艺,将榫卯技术发挥到极致收获千万点击量的农村老木匠“阿木爷爷”,都成为这片的崭新名片,让世界认识别样的中国。
【适用主题】
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文化继承与发展等主题,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7年北京卷《说纽带》。
示例:
推开这扇名为“李子柒”的窗户,外国人看见的是她凡事回归本源的简单与质朴、是她与花草作伴共眠的诗意与优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都根植于这片土壤的人情生活,反映当代中国风貌。带着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见、听懂我们的声音,让中国与世界多一条连接的纽带。
时事 | 李子柒的俗世桃源,能否为“外人”道也?
旧时,五柳先生勾画落英缤纷、良田美池之桃源迷梦,引无数名人志士费心寻访,兴起而至,却只能败兴而归。今日,虽楼围车堵、步履
时 事 三
2019 年 度 十 大 网 络 用 语
【事件简述】
12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分别是:“不忘初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柠檬精、好嗨哟、是个狼人、雨女无瓜、硬核、996、14亿护旗手、断舍离。”
与此同时,《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几乎同时发布“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排行,“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十条流行语入选。前者偏向从传播学的角度,从各种媒体形式中提取大数据;后者则兼顾社会学和语言学价值,从文化层面提炼年度特征。
【角度剖析】
文化创新,勿忘初心
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硬核”“xx千万条,xx第一条”“柠檬精”三个词在两个榜单中均有提及。这些词语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交际的幽默打趣,到社会现象的揭示反映,再到家国情怀的真挚流露。它们既被我们每个人广泛地使用在各种生活情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价值。如“不忘初心”体现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文化传承。在2019年,故宫“火”了,故宫“活”了。它不再是储存在玻璃罩中、被精心打光的收藏品,需要依靠旁边的艰涩注释才能被理解,而是通过纪录片、文艺彩妆、手机壳、行李牌逐渐走进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给人以文化的滋养和美的享受。
【适用主题】
使命感、责任、文化传承等主题,如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2011年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
示例:
网络流行语反映的是信息时代下中国的最新面貌,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深刻体会凝炼成的表达。在如今无论男女老少都能随口说出几句流行语的今天,切记要让中华语言传统的文脉扎根心间。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和所表达的内容都包含着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在感叹其精妙便捷的同时,更要体会支撑这些词语的深厚传统文化,认识网络流行语背后的鲜活中国。
时事 | 2019年度流行词第1期· 硬核
2019年就要从日历上轻轻翻过了。这一年,于漫长历史不过是一道浅浅的刻痕,但对于正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你我而言,却是365
时事 | 2019年度流行词第2期·我太难/南了
“我太难了。”这是纸条君写这篇文章时,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句话。很少有人知道,这个2019年最流行的口头禅,出自快手红人g
时事 | 2019年度流行词第3期·道路千万条,xx第一条
作为现象级年度爆款,电影《流浪地球》不仅为2019年贡献了“硬核”一词,片中反复出现的安全提示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时事 | 2019年度流行词第4期·柠檬精
“柠檬树上柠檬果,柠檬树下你和我。”继复读机、鸽子精、真香怪后,智慧沙雕的网友们总结出人类的“第四大本质”——柠檬精。“
时 事 四
B 站 超 走 心 跨 年 晚 会
爆 红 出 圈
【事件简述】
在2020年“跨年大战”中,视频网站Bilibili举办的“最美的夜”如一匹骨骼清奇的黑马,从一众流量的厮杀中“跳”了出来,不仅“跳”出了“Z世代文化圈”,得到诸多官媒的认可与赞赏,更“跳”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点燃了一场惊艳众生的盛世烟火。
【角度剖析】
文化交流,平等对话
从西方交响到民族器乐,从动漫组曲到种花组曲,从热血游戏到唯美古风,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传统与流行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融合。破壁出圈,是B站一直以来坚守的道路,亦是这场晚会收获众口交赞的原因。尊重与平等是B站跨年晚会的又一大令人动容之处。晚会嘉宾,既有大牌明星,也有少有人知的草根UP主,但无论是主持词,灯光摄影,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咖位大小而区别对待。在这里每一种文化形式都受到欢迎,每一位来宾的表现都得到认可,每一个观众的情感也都得以调动。
【适用主题】
重视内容、文化交融、文化与商业、尊重与平等等主题,如2019年江苏卷《和谐造就共存相生》、2013年上海卷《更重要的事》。
示例:
不同形式文化下蕴藏的相通的情怀,让各个层面的受众都能有所共鸣,屏幕这端是互不相识的彼此,屏幕那端是共同拥有的感动。B站始终是画风独特的,它的兼容性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可以比拟,它并不迎合,却将自己的受众面无限展开,这场跨年晚会就是B站包容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作品内容的精益求精,舞台设置的严苛要求,和始终秉持的尊重平等精神,共同造就了这一场无与伦比的文化庆典。
时事 | 被人民日报点赞的B站跨年晚会有多强?
“央视太正经,卫视在氪金。明星对口型,B站最走心!”在刚刚落下帷幕的“跨年大战”中,视频网站Bilibili举办的“最美
时 事 五
华 服 日
汉 服 可 否 弘 扬 传 统 文 化 ?
【事件简述】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承之脉的涌流,审美意识的返璞归真与多栖融合,以及现代年轻人个性潮流发展,汉服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汉服热”的流行,原因是多样的。对于有的人,穿汉服源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望;但对于更多人,汉服是抒发“思古幽情"的方式,或者说,它代表了一种个人着衣风格,是社会多元审美的一种展现。
【角度剖析】
文化热爱,实质大于形式
从2017年到2019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从1300多家增加到了2000多家,且据媒体报道,2019年,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汉服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汉服,逐渐从一个小众文化圈进入了大众视野,带动了新的产业。对于汉服,可以爱之所爱,可以求同存异。不仅在汉服圈内,在圈外也应该如此。对于大街小巷中时常出现的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旁观者不应该因为其服饰的优劣或容貌的高下而区别对待,每个人都有权利热爱汉服。汉服爱好者也不需要通过强迫他人的方式去让人接受汉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审美取向,应该互相尊重。
【适用主题】
尊重包容、求同存异、理性与冲动、形式与本质等主题,如2018年天津卷《器》、2015年重庆卷《等待》。
示例:
汉服无论作为一种情怀寄托还是审美符号,都有其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其中传达的精神韵味才是汉服爱好者应当追求的。汉服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免不了一些人的盲目消费,如同所有爱好一样,对于汉服的消费也应理性,量力而行,重在挖掘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尊重理解他人的选择,不仅能给汉服圈内外以和谐氛围,也为文化多样性增加保障。
时事 | 汉服究竟能不能弘扬传统文化?
何为汉服?汉服,一般来说,是指从黄帝即位(也有人说夏)至清初这段时期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