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生产关系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制度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代。当时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分配问题。
鲁国推行的“初税亩”使奴隶成为农奴或者农民,使奴隶主成为地主。齐国最先出现封建制
一个旧的社会制度崩坏,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拘束。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都可以出来发表意见。
第一章 商周奴隶社会的兴起与衰微
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夏代确立王位世袭制是进入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代随着奴隶劳动,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进步。
夏商奴隶社会的宗教是奴隶阶级专政的精神工具。
商代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商周之间有了民族矛盾。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缓和了奴隶制的危急。
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上层建筑维护奴隶制度。《周易》和春秋是概括了关于自然界和社会有代表性的著作。周公旦促进统一的办法是分封建国。
周公对奴隶主的天命论进行了补充。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他们对于德的说教也成为后来儒家主张德治的根据。其实还是论证王权合法性。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
西周出现了五行和阴阳是物质性的,周易的卦象有辩证法的因素。
西周奴隶制的衰落和宗教神权的动摇
——
因为新兴的财富占有者出现。对剥削阶级的剥削提出抗议。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转变,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工具极大进步。使用铁器。《吕氏春秋》农业生产科学。《荀子天论》。天文方面。
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初税亩。
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推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主要动力,奴隶溃散,逃亡,暴动
奴隶主反夺权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开始夺权。
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无神论与唯物主义的初步发展,法与礼的斗争。——自然观方面围绕天,社会思想方面围绕法和礼。
礼是奴隶社会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法是用于新的生产关系的新的上层建筑是法。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知识分子队伍发生了分化,士的出现四民之首他们在社会中的阶级不同。百家争鸣,是当时阶级斗争在思想战线上的反应。

第三章齐晋两国的改革及其霸业。
齐晋两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周王室衰微。霸成了政治活动中心比较早地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较为先进。齐国的齐桓公改革措施,出于管仲的建议。管子同孟子等有不同。内容比较复杂,但有一个系统的形式。跟《吕氏春秋》相似。法家,黄老思想占主要地位。
管仲在齐国相地衰征的历史意义——用新的封建地租的形式剥削农民。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按土地的好坏分成等级,按等级收税。
管仲对于分封制的改革,废除分封制,推行俸禄的制度先从下级贵族开始。
管仲尊贤育才的政策——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士无士官,官士无摄。任人唯贤,废除世袭制度。
管仲改革不彻底性——对旧法则其善者举而言用之。赏罚推行法令是法家精神。
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富国: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让士农工商。世代相传,不相混杂。专心于他们的职业。
——强兵: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军队的组织单位与行政上的组织单位是一致的。调动兵的乡土情谊发挥主动性。
管仲对诸侯国的关系的政策。——联合当时中原诸侯国,尊王攘夷。
总之,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反映了封建制度新的关系和法家重要思想及措施。是进步的。
晏婴的折中调和论。——不反对传统的天命论,但又强调人为的作用,把两个对立面相提并论,调和起来,这就是折中调和的思想。刑政平,上下和 齐景公宠臣 和不是简单的同一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晋国第一次封建化的改革郭偃之法。——促进生产,争取劳动力。 用人政策不为亲也不为贤 以亲亲为主。分配制度君食贡。
晋国的第二次变革赵盾——铸刑鼎,军事演习中的新刑法(封建),而不是奴隶主的旧条文。
地主阶级的新政权必须依靠暴力。

第四章前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丘对于古代精神生活的反思。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先世是宋国的大奴隶主贵族逃亡道路,后来他周游列国各处游说。企图实现他的理想的道。
孔丘的阶级立场——奴隶主的观点,“天下无道”庶人议事。
其对于周制的态度——,基本维护周礼,对周礼有所损益而达到更高标准的“道”。
孔子所讲的是一种反思。从反思中得出的理论,也就是他的哲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仁的理论。——孔丘的反思突出的是对于人的反思。他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道德人:君子小人等
并认为对人评价的标准应该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而不是政治地位的贵贱,仁是最高的道德品质。
——关于仁:
真情实感是人的主要基础。
爱是仁的主要内容也是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
忠恕之道,至诚之心是达到仁的品质方法。
真情实感,需要礼加以修饰加工。
孔丘对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关于礼的理论。
礼包括社会组织,政治体制,社会秩序等上层建筑。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具有社会性,理想人格包含着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礼。所以关于仁的反思同时也必须是关于礼的反思。
为仁是复礼的补充,理论依据,是损益。
孔丘对于周礼所补充的关键性,根本性的理论:一条是正名的理论,一条是中的理论。
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正名——君君臣臣,父子子。约束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制度。
允执其中,道统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字。以礼作为中的依据原则,中和庸联系起来。
朱熹: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程颢: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孔丘也讲权——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和。关于矛盾的调和
孔丘对于古代道德生活的反思论完全的人格。——一个完全的道德品质是仁和礼的统一。仁和礼是互相矛盾,相反相成。 仁属于个人自由,礼属于社会制裁。
就一个完全的人格来说仁比较根本。礼后乎
仁是为仁的总特点,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从事亲开始。要求知人,知天。
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的关系,都是为道服务的。忠恕之道,也就是克己复礼之方。
孔丘对于古代宗教生活的反思
——认为人的社会生活所受天命支配。但人的道德品质是人自己的决定于天命无关。他没有否认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加了限制。避鬼神而不谈。
孔丘对于古代文艺生活的反思
——孔丘把礼乐并称,评论文艺的标准,一个是善(政治)一个是美(艺术)。合乎政治标准更为重要。
孔子把一些诗句同道德问题联系起来。如学习诗经:兴(鼓动人善心)观(吸取教训为戒)群(有礼的作用)怨(无恨)——中庸之道
孔丘对古代学术生活的反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维护周礼传授古代的典籍,从中引申发挥宣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种述古被后来儒家发挥
孔丘对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反思
——他在他的道中树立了一个完全人格标准。就能获得乐的幸福。——寻孔颜乐处
道是孔丘的安身立命之地。
志于道,据德,依于仁,游于艺。
乐以忘忧 。朝闻道,夕死可以。
对于人类和自然的矛盾——顺天命。
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矛盾——把仁和礼统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忠恕之道。
对待矛盾的态度——调和折中。
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和谐的整体,注重统一不是斗争。
他的贡献就是对于周礼的损益批判,使人们的自觉提高了一步。

第五章 邓析与子产的斗争,名家的起源
子产在郑国推行的改良路线——修整旧秩序:田有封,允许庶人议政,铸刑书,公布法律条文办事(奴隶制条文)主张礼治,
混淆自然界的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区别。
邓析反对资产的改良路线的斗争。——作竹刑(地主阶级条文),对于子产的法令只在形式字句上遵循,实际违反法令原意。(诡辩名家)这是法家先驱人物对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办法。
关于伪邓析子——例如把“无厚”的“厚”了解为特别照顾。并未合同异。
邓析不是早期名家,但可以帮助说明名家的起源。

第六章春秋末期军事思想和经济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春秋时期军事上的礼与非礼——打仗时旧的军事思想是以礼为基础,是形而上的唯心主义。
——新的军事思想从战争经验中寻找的规律,根据是唯物的是辩证法的。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孙武和《吴孙子》
——《汉书艺文志》中军事著作兵权谋的理论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为吴将。他总结了春秋兼并战争的战争经验。主张富国强兵,主张兼并战争,适应新兴地主阶级。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战争规律可以认识,胜负可以预知,战争的规律是客观事物。
——战争不是孤立的事物,道天地将法。
——军事不能脱离政治,最好的战略是粉碎敌人发动战争的意图。
——取得战争的胜利要对敌我双方有着全面的认识,知己知彼。
——天地,都是物质性的自然物,不相信天命和鬼神。
辩证思想在孙武军事思想中的表现——
孙武注重考察研究战争胜负的客观条件,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客观条件同主观能动性结合在一起。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处于不断变化中,矛盾双方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一方面要认识原则,一方面又要灵活运用原则,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提出了人与客观世界斗争的一条规律,就是尊重时机和条件,掌握时机条件。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计然的经济政策中的表现
——计然认为农业的生产受有规律的天时支配,企图用自然现象解释自然现象。提出由国家掌握一定货物设官市保持粮价稳定。
他在社会又认为人们的贫和命不长,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他认为贵贱是相互转化的。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
认为遵循事物规律,对事物有判断,要预先做准备,做事,争取主动。
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商人思想中的表现。——范蠡和白圭
商业从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工具转化为被打击的对象,这也是历史演进的辩证法。

第七章墨翟和前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大转变时期独立手工业兴起。手工业主张改良的政治态度,铺子中的其他成员如徒弟宣传唯物主义。这是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不同的阶级根源。
墨子其书和墨翟其人。
——墨子分为四部分,一部分记载墨翟本人的活动,
二部分记载墨家研究的防御战术,兵器,工具。
第三部分是墨翟所创使宣传思想的记录。
四部分记载认识论,逻辑学,自然科学的思想。这一部分是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翟鲁国人,有一套手工业生产技术。组织其学生和信徒为墨者团体,领导者是巨子。墨翟博通古书。
墨翟对于劳动和劳动成果的重视。——
于儒家不同,首先表现在对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态度上
他看到生产劳动在维持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没有看到生产劳动改变和支配自然界的重要性。
把道德和劳动联系起来,把劳动看成评价人道德行为的一个尺度。
墨翟对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墨翟所宣传的思想,有十项: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非攻,兼爱。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利的观念。
他要求增加物质财富和劳动力,反对奴隶主贵族奢侈享乐。实际上是对于周礼的批判。
墨翟关于尚贤尚同的思想——
他认为政治上,治国治国根本措施在于尚贤事能。打破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于儒家亲亲贵贵,直接对立。
尚贤的主张发展为尚同。主张高统治者由贤者担任。
他认为国家起源于统一思想的必要。他认识到国家是历史的产物,起源于社会需要。(起源于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
墨翟的尚同思想与它的兼爱,尚贤天智互相联系,这是推行兼爱的政治保证。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和经验主义的真理论——
墨翟认为利是衡量善恶的主要标准.儒家认为义利是对立的——①物质利益和道德修养的对立②行为效果和行为动机的对立。
墨翟认为志功结合.义与劳动果实联系
墨翟第一次提出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注重感官经验的重要.经验主义是鬼神论的认识论的根源
提出了名(概念知识)和取(具体知识)。重实
在逻辑学方面,他提出了类(类推)与故(原因)。有着科学精神。孔丘自称述而不作,墨翟主张述而且作。
兼爱非攻的阶级调和论——
天下之所以有祸乱灾祸.是因为人们不相爱。兼相爱,交相利是他的中心理论。
同儒家亲亲.爱有等差.推己及人不言利不同.墨子兼爱主张爱无等差.爱人如爱己.以利为基础
主张非攻——攻守不能区分战役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兼爱非攻是非暴力论的两面.兼爱是非暴力论在内政方面的表现,非攻是非暴力论在外交方面的表现。
主张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他认为有上帝的存在,天志的内容就是兼爱。鬼神帮助上帝赏罚。从天子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受天志的制约。他把天志看做一个规矩。
墨家与儒家的一个不同,他认为儒家认为贫富有天是命,但他认为在于人力。他主张非命尚力
他认为信仰上帝鬼神对人有利,这是一种宗教观。他改造了传统的宗教作为了阶级斗争的工具。
前期墨家向后期墨家的转化——
前期墨家属于工业者,是一个对于别人有少量剥削的阶级,他们处在分化之中,并不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寄希望于宗教和最高统治者荣耀的贤能。
后期墨家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抛弃了墨翟思想中的唯心成分。将其中的科学成分大家发挥成为比较完全的唯物主义体系。

第八章晋法家思想的发展。
晋法家和齐法家。——法家思想当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在晋国和齐国特发展。
韩,赵,魏,当时称为三晋,申不害。韩非,商鞅。这些人是晋法家。
管仲思想的发展是齐法家《管子》。
魏国进一步改革——李悝尽地力之教和法经。
李悝从儒家分裂成为法家人。尽地力为了推行封建制的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积极性,保持物价稳定。更加彻底地实行计口授田,按亩征税。
李悝的法经是春秋战国转变时期地主阶级刑法的编绘。保护私有权.富贵分开。后影响商鞅
韩国进一步的改革申不害的术——术是统治者统治的办法。“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为主无为,为臣有为。循名责实。名即法律命令。
赵国进一步的改革赵武灵王易胡服
——为了巩固国防,学习骑射改穿胡人骑马服。商鞅变法在此前.讨论是否应该以今变古。
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人物是商鞅(魏)跟韩非(韩)。其实上都是晋法家,但他们的事业都在秦国。
齐法家和晋法家的一个主要不同在于他们经济政治上,法家都主张提高生产,富国强兵,发展农业,发挥土地潜力。但齐法家重农之外,照顾工商业的发展。晋法家排斥工商业的发展。
商人不能转化为资本家,这是中国社会所以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九章道家的发生于发展和前期道家
所谓逸民——失去奴隶主地位的没落贵族.认为天下无道,以逃避的方法消极抵抗。隐士.是道家的先驱。
杨朱的为我思想——轻物重生.生指生命。根本是身体。为身就是为我。为我是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政治思想。
杨朱派认为生命的内容是欲望。人在生活中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满足欲望也要节制,不然就要伤及生命。——发展出纵欲主义
《庄子天下篇》论道家发展的阶段。——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彭蒙.慎到,中心思想为我,全生免祸,被动无为。
第二阶段是老衲,第三阶段是庄周。
《老子》 《庄子》中的全生保真的思想。——老子贵以身为天下,
庄子对别人无用正是对他的大用。
一个人的首要任务保护自己。
杨朱一派采取避世。老子采取不能太好,不能太坏的混世。庄周认为天下天地都无足轻重而厌世。
为我到极致是无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