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
怀念“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年代

怀念“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年代

作者: 柳亦刀 | 来源:发表于2022-08-14 12:08 被阅读0次

坐在公交车上,无意间看到了车窗外某商场门口竖起了几根粗大壮实的柱子,就随口念出“天柱折,地维绝”这两句话来,后面的部分却始终记不起真切了。再想想自己近些年来常常提笔忘字,张口忘句的状况,猛然发现自己竟然好久已经没有背诵并默写过东西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阅读和学习变得越来越自由,但大多似乎都停留在“不求甚解”的地步,“阅”的东西越来越多,真正读懂的内容越来越少,意思记得,原句却说不上来,如囫囵吞枣一般,知道自己吃下的是枣,但并不知道枣子的滋味是什么。

每每和别人聊天时,想引经据典地举例说:我记得那谁谁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时,竟老半天对不上来,只得拍拍脑袋给自己圆场,说自己原句记不得了,那话的大体意思是……

说真的,多少有点怀念那个“熟读并阅读全文”的年代,怀念那个有老师和家长监督着背诵完一篇文章,然后再用后半生的时间慢慢咀嚼反刍,在岁月的流逝中理解那些曾滚瓜烂熟的经典片段。

记得那时候的小学,一整班的同学会按照座位分为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再根据实际分为若干个小组,普通组员让小组长检查,小组长给大组长检查,大组长再让老师检查。

于是就有了每天清早早读时,小伙伴们争先恐后、摇头晃脑背诵课文的场景,每人的记忆方式不同,背书时的状态也是千奇百怪各有千秋:有捂着耳朵正襟危坐低声背诵的、有左摆右抑扬顿挫大声朗读的、有趴在桌上用书盖头的,也有闭着眼睛不时翻书的。

偶尔有几个记性好的,总能早早应付完检查,就开始捣乱的调皮鬼。他们或趁老师不在时阴阳怪气地大声朗读,试图故意带偏其他同学,或在别人闭着眼睛敲着脑袋拼命回忆某一字句的时候,翻开课本故意提醒的。这样的闹剧一般会在老师进来时稍有收敛,惹得其他人一肚子埋怨。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总有他们不擅长的文章,所以你懂的。

整个校园都沉浸在那种嗡嗡嗡的读书声中,直到下课铃响,阳光逐渐刺进教室声音才慢慢低沉,继而被同学们聊打闹的笑声替代。所有人都以谁能最早背过为荣耀,所以常常就会有有的同学刚熟读了几遍就逞强去让组长检查,结果磕磕巴巴好几次被打回重来的。

当时觉得那些背诵的日子是那么的难熬和纠结,可现在却多少有些怀念,甚至还希望再回到过去,看那时的小组长们是多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背错了就是背错了,没背过就得打回去让你重背,无论私下里哥姐们儿的关系有多铁,背不过就是不给你登记。

参加央视第一季中国诗词大会时,在开赛前的培训会上,导演就告诉大家大赛有90%以上的题目都来自于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大会的目的就会重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和现场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高中毕业后基本上就没再刻意看过那些东西了。可想而知,比赛的过程中,经常是只记得前两句,题目却出了下两句,大家常常在一些非常简单的题目上丢分。

在其后的《见字如面》、《朗读者》节目中,当嘉宾读到某一段落时,我总会发出“原来这句话出自于这本书啊”的感叹。是啊,我们会在生活和学习的不经意间以各种方式捕获一些“经典名言”,却少有去认真地去考证句子的出处和语境。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可以用各种模糊的关键词搜索出你想要用的句子,甚至有人专门按照不同主题和要求整理出供读者挑选的名录。

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脑的思考和记忆,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但没有透彻准确的理解,很多人引用某一词句时经常驴唇不对马嘴,让方家觉得可笑。

生活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里,生活的节奏如不断升级的互联网网速一样,信息获取的速度和体量也在成指数地增长。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心理焦虑的情况,眼睛浏览的东西越多,就越想看更多的东西,像是口渴难耐时喝了一杯甜腻腻的饮料,越喝越渴就越想再喝,最终喝撑了肚子还是口渴,几趟卫生间去的就啥也没有了,徒增飙升的血糖。

虽然“熟读并默写全文”多少有些简单粗暴,我们现在也不一定遇到文章就选择这样操作,这里提示的只是一种原始的阅读目的,要明白为什么而读。在这嘈杂的时代里,选一本能让你有阅读冲动的名著来读吧,试着理解,试着背诵,试着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熟读并背诵全文”的年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th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