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克尔认为可以把实用建筑变成艺术品来改变环境。他开始探究通过砖块实现这个理念,让工业时代用到的最广泛材料为艺术服务。他先用砖建了一座教堂,又在1832年建了柏林建筑学院。他赋予建筑文化内涵,墙上的陶制嵌板,栩栩如生地图解了建筑发展史上的重大时刻,如赫尔克里斯拥抱着多立克式的柱子;头上戴着玉米穗、双膝跪地的女孩象征着科林斯柱式和爱奥尼克柱式,妇女用铅垂线测量空间等。他熟谙历史,有行云流水的表达,兼顾形状、实用性,外形雅致,风格前卫,具有开创性的革命性意义。比包豪斯建筑学派,极简现代主义整整早一个世纪。
喷涌而出的灵感在他的充满创造性头脑中绝不会按部就班。有时候一些超前的理念也会让他感觉困惑。究竟是为了生存需要积极进取,还是醉心于成功焦虑不安,这是常常困扰他的问题,也是柏林很多工业区在不断扩张中面临的问题。个体的人在城市中似乎能感受到那种无序的混乱。城市中心还在不断扩张,他很担心有一天柏林也会变得像英国那些令人不快的样子。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提出过几十个市政工程,其中有两个类似乌托邦般的设想。他希望在雅典卫城之巅,为希腊皇室设计古怪的皇宫。另一个就是为沙俄女王构思梦幻般的奥瑞安达城堡。可惜的是这些构思没有被实现。他两年的辛劳得到的只是一个用珍珠贝母做的小盒子。这也让他一蹶不振,中风昏迷了整整一年。
一位把艺术看得至高无上的建筑大师是非常痛苦的。因为要面对现实的选择,浪漫的理想主义并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他渴望通过建筑来改变人们生存的环境,把同胞们带入民族启蒙中,然而耗尽一生才明白这终究只是梦想。好在柏林人对大师还是充满了敬仰。千万人踩着秋天的梧桐树叶为他送葬。行人摘下他们头上的帽子,国王的军乐团奏着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他的墓碑上刻“天国赐给我们的一切,让我们升入天堂的一切,比死亡更有权势,比这地更为纯粹。”闪闪发光的大理石白色天使守护着劳碌一生的大师。
威尼斯的游客来到柏林后这里的建筑群无与伦比,街道宽敞,充满王者风范。申克尔使这座一直深陷战乱的城市变成了可以与雅典,罗马相媲美的地方。他没有完成的设计以及带的学生都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师从申克尔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施蒂勒,建成了柏林新博物馆,把老师的建筑理念发扬光大。虽然申克尔一直觉得曾经与世俗为伍是自己的失败,也知道现实永远无法满足他的想象。但他那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充满文化气息,总让人浮想联翩。人们可以在他欲语还休的背后找到即将到来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