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天的旅程结束,重新回到工作中,一些被激活起来的念头还在飘荡,未落定。
在老家,与小侄女在她房间里进行了一段交流对话,与此相关的念头占据空间最大。再次想起那个早晨的对话内容,我依然会陷入沉思里。
年底就要出嫁的小侄女是00后,也是个果敢不驯的女孩子。与她姐姐温婉娴静的性格完全不同,她可以很轻松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也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会顾及那么多。这着实让我羡慕,我很欣赏她的勇气。虽然也有人说,我这么写实记录自己的生命轨迹,很佩服我的勇敢。但在我看来,她的勇敢与我的“”勇敢”不同,她敢于在关系里呈现自己,而我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
说实话,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特别想要了解他们00后的想法思想和观念,以一种平视的角度,去体会我的父母、70后的我和00后的他们之间的不同。寄希望于看到这种差异后,彼此之间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关于穷。小侄女说,她感觉她奶奶说得不对时,就会直接抗议,比如说花钱方面。她说,他们小时候也经历过穷,那种穷是看着家里从穷发展到啥都有,啥都不缺。这跟奶奶爷爷不同,也跟爸爸妈妈姑姑不同,所以在一些想法和做法上,这三代人都不一样。
爷爷奶奶是建国前夕出生的人,那时候物质匮乏,所以他们会非常节省,拼命挣钱,舍不得花钱,也会要求孩子们节省,做什么事情,都以有用为评判标准,无用的事情不要做。这次在老家,母亲无意中的一些行为再次呈现了这种思维方式,比如,大侄女养猫,被数次提出异议。70后,包括一些80后,大部分是在这样被限制或否定需要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有些70后成为父母后,在对待孩子花钱这个事情上,是会有补偿的心理。他们自己经历过物质匮乏,体验过被父母否定需要的痛苦,当他们具备一定物质条件时,会在孩子身上补偿这种未被满足的需要,就像满足曾经的自己一样。
补偿心理可能会产生两面的影响。一方面,会造成一些孩子花钱无度,另一方面,可能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感觉到经济的压力和物质匮乏,他们会更容易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写到这里,忽然理解到,自己过去为什么一直都是紧张的,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进入松弛状态。虽然与过去相比,现在已经释放了很多的紧张,也松弛了很多,但偶尔还会觉察到紧张的存在。
关于女人的归属感。当大侄子笑着开玩笑地对小侄女说“嫁出去了,就是人家的人啦”时,小侄女怒目以对,大侄子吓得马上跑远了。我问,当听到这句话时,是不是有种被赶出去的感觉?小侄女说是。
我深深理解,那种就像被家族抛弃了一样的感觉。这可能是大部分作为多子女且有男丁的家庭的女儿的女人在此类情境时的感觉。这种无声的失落感,不会因为否认抗议而减轻,却会随着我们自己的世界不断拓展逐渐接受而减弱,也会随着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而变化。
关于化妆。我在一旁好奇地看着小侄女熟练的手法,这是我第一次细细观看一个女孩子化妆。真是很神奇,水乳粉底遮瑕之后,面部皮肤变得均质起来,光滑细腻,睫毛弯弯,明眸善睐,眼神透着犀利,唇红齿白,像换了个人一样。小侄女说,她不化妆时就想穿睡衣,慵慵懒懒,化了妆就立马精神起来,愿意穿搭衣饰。这化妆引起的心理变化也很有意思。
小侄女说,大姑跟她小姑一样,不爱化妆。这说对了过去的我和她小姑,也许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我和她小姑会变得让她诧异呢。我现在对化妆有些感兴趣了,其实,不止是对化妆,最近对夜校里的塔罗牌、心理剧、调酒和茶艺,这些对于我来说无用的东西,都产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致。
想用这一句话来结束这一篇:看似无用的事情,其实可能是在养育自己的松弛感,是对生命的滋养。不过,这怎么看怎么像是在为自己现在无用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不由得有点汗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