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1612年—1678年), 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 吴襄之子, 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中国历史上排到前三名的“卖国贼”。
崇祯十七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从此甘作满清鹰犬,为满清征服大半个中国,深入缅甸擒杀南明永历帝,献媚满清。最后晚年再次反叛,一路攻城略地,占领半个中国,史称“ 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
平西王吴三桂
历史风云突变
冲冠一怒为红颜
01 部分相关资料:
李治亭《吴三桂大传》(现在改名了,叫《吴三桂全传》)
张宏杰《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无处收留吴三桂》
在苛刻的道德伦理标准之下,一个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炭相激的两极选择之中,承受自然人性和社会伦理两方面同样强烈的力量的撕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王朝板荡,你不想做忠臣就只能选择做贰臣,不成君子只能成为小人,不成为天使就只能狠狠心做魔鬼,不进入圣祠就只能跪在历史的耻辱柱前。这里,只有道德教条的严酷压力,没有为现实人性的软弱和不完美预留一点弹性空间。
冲冠一怒使吴三桂永远地背负了历史的重债,他因此而成了所谓“民族的罪人”。不过,吴三桂在这愤怒的一刻袒露出的人性底色,也为历史添上了一抹斑斓的色彩,否则这部历史就过于灰暗乏味了。这个由赤裸裸的愤怒驱动着的人,一瞬间挣破了文化在他身上形成的层层伪饰,显露出未被阉割的真性真情。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不是历史罪人的吴三桂是什么样的呢?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驱兵西进,与李自成激战于北京城下,以卵击石,壮烈殉国。一出情节单调重复的英雄剧背后是无意义的生命损失,对于历史进程不能有丝毫影响。
二是吴三桂忍辱负重,为了民族大义,唾面自干,在那些羞辱捉弄了他的农民军将领前强颜欢笑,虚与委蛇,以此换取他们的残羹剩饭。很明显,吴三桂在大顺政权之下,非如此不能生存。这样的话,吴三桂确是兼顾了民族大义和身家性命,可是这样的人格形象是不是更为卑琐?
林奎成《吴三桂与甲申之变》
一般认为, 吴三桂在1644 年明朝政权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 先降闯, 再降清, 开关延敌, 引狼入室, 继而奉清廷之命追杀大顺军, 消灭南明永历政权, 坐封亲王, 开藩云南, 终因1673 年倡乱反清而身败名裂。
三百六十多年来, 无论是官书记载、私人著述, 还是当代学者的研究文章,无不把吴三桂描述成一个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 吴三桂成了汉奸或政治投机分子的代名词, 似乎此人劣迹昭彰, 铁案难翻。然而历史是复杂的。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导致人们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评价。
如果这些传统的认定没有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吴三桂的评价和定性就是恰如其分的; 反之, 如果这些传统的认定不能成立或者不能完全成立, 那么, 我们今天就有必要对吴三桂这个人物在明清易代之际的行为重新评价。
注:本书推翻了很多传统的认识,比如:
吴三桂并未打算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与陈圆圆在庆都之战以前素未谋面,何谈冲冠一怒?
借清兵之人非吴三桂,乃蓟辽总督王永吉,当时乃吴三桂的上司。
效萧何,以歌舞自娱,作韬晦之计,这才是吴三桂暮年崇奢纵欲的原因。
02 简书精选文章
《吴三桂真的会“冲冠一怒为红颜”?》作者:妆匣玉珍
《教孩子读历史|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背后真相(如何独立思考)》作者:教学平台杨教授
《真实的吴三桂:重情重义、忠孝英勇、才能卓越》作者:古今漫谈
《吴三桂若反清成功,能从大汉奸变为大英雄吗?》作者:有知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