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论语别裁》有感

作者: 98f17a67c1ea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21:16 被阅读2次

写在前面:读书时,少不经事,即使《论语》倒背如流,也只是囫囵吞枣。近来,听朋友推荐,初读《论语别裁》,觉得十分有趣,因而写下些许体会,以作日后回顾与体会。

01
《论语》第一句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一句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读书时,书上的注解大意是:学问要随时温习,是很高兴的;有朋友来家里作客,是很快乐的;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也不在心中怨恨,这样就是君子了。

这种解释,字面上看似是没有问题,但是不是觉得有点背离人的本性?因为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学习是走出舒适区,是一件痛苦的事。按照这样解释,是非常政治正确的,却感觉有点教条式的说教了。

02
读南先生的别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真的别有一番新意,也更容易说动人。
“学而时习之”的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学”,什么是“学”?是指读书吗?是指学问吗?读书等于学问吗?
《论语》属于孔孟儒学的经典著作,对一个推崇为人应积极入世,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大理想的学说来说,学问不等于读书写字。

第二个概念,是“时”和“习”,指时间的“时”,见习的“习”。
这句话回答学问从哪来。学问从人生经验而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孔子说的”观过而知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随时随地锻炼,体会,反省,就是学问,通俗的说,即为人处事。

第三个概念,“不亦说乎?”的“说”。
“说”通“悦”,这是普遍共识的,悦,不是哈哈大笑,二是愉悦,会心一笑。有种看破不说破的韵味悠长。

如此,我们很容易明白,这一句讲的为人处事的宗旨和来源。学问是做人做事中不断体会/感悟出来的,有得于心,会心一笑。

沿着这个思路下去,接下来的两句就很容易理解了。慢慢能够有知己理解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没有人能理解,我也不在心里怨恨。反言之,守得住寂寞是为人处事的修养。

学而的最后一条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很明显: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回归和提升了第一句“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自己,不但而不怨恨懊恼,更应该是担心自己有没有理解别人。

大体来说,南先生的解释把《学而第一》的16条融为一篇文章来解读,讲了做学问的修养/态度/道理,怎么样做学问的等问题,回到最后,又回到做学问的目的“患不知人也”。

03
《论语别裁·第一篇》两点最深的体会:

1.阅读是一件思考的事情,需要费心费力,联系实际,把书读懂读透,且能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
2.为人处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相关文章

  • 初读《论语别裁》有感

    写在前面:读书时,少不经事,即使《论语》倒背如流,也只是囫囵吞枣。近来,听朋友推荐,初读《论语别裁》,觉得十分有趣...

  • 初读《论语别裁》

    今天,从敦煌返回,天气依然很热,我已经热的不想出声,翻开了《论语别裁》。同行没法相信在这环境中还能有心思看书...

  • 再识论语——读《论语别裁》有感

    初见书名就感到诧异,《论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书本了,书中的每句话的意思大家也都非常了解,还能有什么别出心裁的解释?...

  • 读《论语别裁》

    今天又重新吧《论语别裁》这本书带了回来,打算一天读两章,把它全部读完 首先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著述的,不是编著的。...

  • 《论语别裁》读后感

    以前朋友告诉我,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非常值得一读。有幸现在向朋友借来了一本来阅读。原来《论语别裁》是南...

  • 《论语别裁》有感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弹瑟,为什么在...

  • 《论语别裁》有感七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

  • 《论语别裁》有感八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宋儒对论语这句的解释是: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

  • 《论语别裁》有感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了,只有松树柏树树叶长青。这是孔子的感慨,人生要在最后...

  • 《论语别裁》有感二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从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论语别裁》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se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