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方法论总是相通的。若是信息这个东西想要被称为知识,需要具备这么仅仅两个条件,那么绝大多数的信息就会被筛除。
于是,绝大多数的信息,谈不上是知识。
正所谓“一念一世界”,尽管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物理世界中,但是每个人眼中所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可以简化地把“能否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简化为“是否有用”,这样也许更为简单明了。
定义清晰,会使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和行动。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1.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 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不论做任何比较或者选择的时候,其实都可以引入这么一个维度:
时间。
因为它几乎是你不得不消耗的有限资源,所以在决策的时候能够把它考虑进去,显然对于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实际上,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很多事情只是“貌似紧急”罢了。所以如果你能想清楚时间维度的事情,其实就可以淡定从容地做重要的事情了。
这个世界能够给你即时反馈的知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而那些真正有用并且能够改变你生活的知识,有时候反倒会让你“迟迟看不到结果”。
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价值。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很多时候你无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
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选择时,它的作用才能真的体现出来。
我们经常会提到一个词,“融会贯通”。那,融会贯通究竟是什么呢?本质上来看,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
那融会贯通的前提是什么呢?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量足够多。只有两三个节点时,没有什么连接可能是意外的。两个节点之间能有一处连接;三个节点之间能有三个连接,四个节点之间能有六个连接,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可能产生的连接数量变得越来越多……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真的很大,有些人脑子里只有一堆砖头 —— 当然,有些人更惨,他们脑子里只有零星几块砖头碎片而已,另外一些人脑子里有一栋房子,还有一些人脑子里有高楼大厦,更有一些人的脑子里有一整个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