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归根结底要归咎到中国的近代应试教育上。
说到应试教育就不得不提到一部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它是继《先生》之后又一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调查的纪录片。不同于纵向回溯民国反思当下教育的《先生》,纪录片《盗火者》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当下的教育。它是献给中国教育的礼物。

中国近代应试教育真的存在问题吗?是的,并且贯穿了我们整个学生时代。
孙云晓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特别容易让儿童恐慌的时代。”现在不仅是中学学生,包括小学生都活的很累。我们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我们已经被榨干了游戏的时间,我们作为儿童的权利一次次被侵占,我们幼小的心灵逐渐被扭曲。
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挡不住他的成长。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城市的孩子读书条件好,而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太难太难。即使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乡村的贫苦孩子更好学,尽管有志愿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请相信,在现在的时代,在社会上爬得更高的还是富家子弟,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富人往往比穷人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可怕的是,他们竞争的步伐还远远快过穷人。乡村图书馆开不下去是因为很多矛盾,环境,学业,甚至是理念。所以从小我们敬佩老师,然而在教育中他们也是弱势群体,他们本应该做学生最好的引路人,他们不应该是卖矿泉水的人,应该是纵火者,盗火者,窃火者。
然而教育方式并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唯一因素。家庭理念也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一代的发现。
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豫章书院事件不由得引发我的深思。
11月2日,豫章书院在舆论的穷追猛打中被关停了,就在我以为这件事情就此翻篇,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时,更是魔幻现实意味的场景出现了。




有这样一群家长,在轰轰烈烈的舆论下,仍然选择不相信。他们写联名信,他们把小黑屋叫“静心室”,他们感谢书院的酷刑打醒了孩子,他们宁愿孩子被虐到精神失常也不要孩子不听话,为了这,赞颂了豫章书院和老师的锦旗挂满了墙壁。
而在11月12号的早上,才知道由于暴走大事件曝光豫章书院事件,而导致优酷暴走大事件全线停播,就连净土的b站,也停播了36期。而就在停播后有一位网友录制了王尼玛的视频并将它放在了微博上,早上还能看的微博视频,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豫章书院真可谓手段通天。
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个杨永信?



一束光照进铁塔,铁塔里的肮脏龌龊被显现,这束光便有了罪。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孩子”,也没有绝对的“乖孩子”的,所谓的“坏”与“好”其实只是建立在家长的个人观念上的。这些父母所谓对孩子的“权威”,不过是一种道德绑架。很多时候,应该关进小黑屋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些父母的授权,豫章书院院长吴军豹才显得有恃无恐—停办算什么大事?风头一过,换个马甲,还是家长最后的希望。
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环境的原因,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孩子最真实的起跑线,就是他们的父母。
现今许多父母都认为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正轨。而那些音乐,表演则是歪路。可一纸文凭真的能造就一个人吗,我想是不能的。正如史蒂芬・金所说:“一纸文凭不见得能造就一个人,就如牢狱生涯不见得能打垮一个人。。”其实当今父母的这种想法是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因为一直以来,总有人批评80后90后如何思想堕落,如何离经叛道,如何的扶不起来,还有人说他们是道德毁坏的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
然而,自顾自跳广场舞扰民的不是他们,不让座就拳脚相加的也不是他们,碰瓷耍赖的不是他们,炒高房价不是他们,开黑心食品加工坊的不是他们,建小厂乱排放的更不是他们。是谁自己道德缺失,反过来教育下一代人说这就是现实是谁自己跌倒了,还要反讹把自己扶起来的年轻人,这到底是谁扶不起来?当然,那些值得尊敬的长辈们,为80后90后树立了榜样,让他们不断成长,不忘自我反省,于是我们能看到身边大多的80后90后都能够遵守公序良俗,会主动让座,会羞于插队,最坏的行为也就是在电梯里面按亮所有楼层,如果要给绝大多数的80后90后一个整体印象,我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刚一就业就被延迟退休,他们是干二十年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却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黑心食品长大却还每天都还在茁壮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是顶着恶劣的就业环境、自然环境,顶着高高的房价,住在北上广的出租屋里的一代人。请问这样的一代人有什么理由让家长们如此的缺乏“安全感”?
如果再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恐怕就要归结到当代的大学生身上了。当代的大学生多半是为了那一纸文凭,并没有真正的“大学”生活,没有站起来的勇气。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面对大学的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该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中国的应试教育继续改革!可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家庭理念也急需改变,这需要大风潮的引导。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