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学习了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文学作品《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读起来雅俗共赏,有才气,更接地气。
全文内容的第一段,作者直接亮出中心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然后其他段落具体展开论述“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
在“什么是意境”这个部分的论述中,作者列举了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中第一首诗歌因为较短,直接在刊入了文本之中,第二首,仅仅是大概阐述了其大义。列举这两首诗歌的目的就是聚焦意境,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她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作者在此非常清晰的阐明了自己对意境的理解。为此举例时,就特意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应该说,作者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读还是十分贴切的。孙绍振老师曾说,很多经典诗歌大家只知好,但好在何处深究起来很多人就难以辨明了,因为这是个技术活,非一般人能为之。
所谓意境,在作者看来,以诗歌为例,除了诗歌本身描述的自然世界外,更要深知诗人内心处想要表达什么,这很重要,因为循着这个思路,极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所谓要写送别,不能只写分别;要写春天就不能只写春天,说得就是这个理儿。
文章的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获得意境”,作者给出的鲜明观点就是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换言之就是热爱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生活的过程,能从看似普通的生活境遇中迸发出热辣滚烫的人生境界。所以第三个部分作者谈及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作者为何把这部分的内容放至最后呢?在我看来,“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扎实的意匠”,没有过硬的技术加工手段是难以塑造绝美的中国画作品,但仅有技术手段还不够,因为真正的名画都是画家赋予了作品以灵魂,融入了作者的全身心的投入。那——什么是关键呢?这就是“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简言之就是“真诚”,常言道“惟有真诚才是必杀技”,这即是征服人心、打动读者最佳的手段,试想没有画家对景物的痴心观察和斟酌体悟,画家如何能画出超高意境的作品?美术如此,其他诸如文学、音乐、雕塑等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呢?
反观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会不知觉的陷入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庸常期,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惊不起一点儿生活的涟漪,不能创造出工作的价值,更谈不上活出真我的生命状态,因为我们缺乏了“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由此我联想到那些成功者,哪一个不是“眼中自带光芒”?哪一个不是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回归文本,如果说“什么是意境”是整篇内容开局和铺垫,那“怎样获得意境”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为此过渡到了全文的中间位置,可以感知起重要性。最后写“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关键”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用意了,作者在本文的布篇谋局上可谓是匠心独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