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东西的出现都会伴随各种批评和怀疑,这再正常不过了。当年互联网刚萌芽的时候,很多人就觉得这个东西华而不实,又不能当饭吃,但后来的经济发展史告诉大家,这个开始被人们不看好的东西后来成了整个世界经济的超强发动机,旧有的整个经济版图被颠覆重写,那个时候又有谁会相信:不管去哪,结账的时候,只要拿出一个小小的手机,对着一个黑白码扫一下,滴的一下就搞定了!甚至小孩过年要压岁钱都是胸前挂着二维码的,哈哈!
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很多人对此疯狂不已?这就要从区块链的核心说起。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对此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认为就这么一个东西妄想颠覆整个旧有经济模式,简直就是疯了!
我想说的是,去中心化绝对不像有些人宣扬的那样是万能的,但去中心化的意义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绝对是革命性的。我想孔老夫子要是现在还活着的话,一定会对这个深以为然,因为他的《论语》已经被后人改的面目全非,他老人家肯定会想:要是这个区块链早他妈出现就好了,也不至于现在的三岁小孩都说我满嘴废话。什么学习了过后再复习两下子,岂不是很快乐的事!这话谁不会说!还要我特意费劲吧啦的放在论语开篇第一句说出来,我的智商有这么低吗?!!!
问题出在哪?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印刷技术很不发达,更早的时候根本没有印刷术,都是靠传录,而且是有钱人家。譬如说王大地主家的儿子去了趟京城,花钱买了全套论语,然后就带回他们村,命令家里的仆人复刻几套,但复刻的效果就可能打折扣了。可能小王复刻到学而时习之的时候,刚好太阳快下山了,肚子饿的咕咕叫,于是满脑子都是红烧肉的图像,这样一不小心刻成了“学而时吃之,不亦爽乎”。没多久京城那边发生政变,哪位整天念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主发达了,想起过去旧朝的窝心事,一怒之下把旧朝的整个京城给烧了,于是乎京城里的《论语》都被烧成了灰。
事后,发达了的新主子模仿前朝,开科举,收录天下才子,但这时下面的文吏出来战战兢兢的奏报说京城已经找不到《论语》了,后来便到民间寻访,刚巧王大地主家就剩小王复刻的那一套了,于是乎《论语》的开头就变成了“学而时吃之,不亦爽乎”,于是在没有其他新版本出现的情况下,京城的私塾和皇宫里便都以这个为标准版,但后来又有人入宫献上一套《论语》,而且声称,他家的论语才是正宗,于是乎便各种口水战,后来发达了的那位听烦了,你们都争论不下来,干脆我来,于是大笔一挥又变成了“学而时玩之,不亦美乎”!!!
又后来,某位大学者反省这些事,发现了问题的本质,问题在于典籍的量太少,于是重要典籍大量推广,广设书院,各书院皆设图书馆,这样一旦有文字狱或者兵灾,再从散落在各地的私人手中回收,再把这些回收的书一一对比,总能最大程度恢复原本面貌。
大家发现了吧,《论语》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大概就是因为历朝历代常发生这样的事,本质是每当有文字狱或兵灾的时候,就会依赖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孤本去完成典籍的恢复任务,这其实就是中心化,中心化的弊端就在于篡改起来很容易(不过大家也不要觉得中心化一无是处,最早的时候中心化是有必要的,中心化能够保证标准的推广,嬴政的最大历史贡献就在于书同文,车同轨)。一旦某人心怀不轨或遭遇不可抗拒的天灾,数据极容易被篡改。所以后来的大学者提议重要典籍大量推广,这样即使后来发生意外,总能从各处搜寻到一些,譬如说搜寻到100本,其中又有60本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60本跟原本一样的概率是很高的。因为假设某一个人坚持这60本不对,他必须要解释来自不同地方收集来的60本为什么恰巧一模一样,除非他能证明这60本其实是60个人一起合谋好献上来的。这就是去中心化的最早期版本!
现代版本就多了,因为经济越发展,诚信往往越容易缺失。就好比统计部门吧,所有数据最后都归集到统计部门,最后公布的数据统计部门说了算,至于说这些数据有没有被改过,外人是不知道的。但是假设在搜集统计数据的源头,一旦采集终端记录下数据后,另外还有10000个节点立马也跟着记录,这样相当于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个账本,这样即使某一个节点事后想更改数据,必须同时说服至少5001个节点,这样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即使有,成本也是极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