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这几天,常听父母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可是,同是一件事,爸妈说的和我记忆中的却是不同的版本
因为自己小时候特别害怕村里的某人,他总是做鬼脸吓我,掐我屁股,让我非常害怕讨厌他,但又打不过,他是大人,以至于我一见到他就只跑。
我说:到现在我还害怕,只要别人做鬼脸我就怕,都有心理阴影了。
可我妈却说:“你小子吃他东西的时候怎么不害怕”。
我心想:“淦,还有这事?我居然吃一个“疯子”给的东西?”
这时我爸笑着说,“你不是挺喜欢跟他玩骑马吗”(小孩骑大人肩上)。
我纳闷了,这说的还是同一件事吗?
这挺好挺正常一事,怎么到我这就变质了呢?
今天看书好像明白了。
我们的大脑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靠谱。尤其是回忆的事。因为,对于生活中平淡的事我们很容易忘掉,只有能够引起自己强烈情绪波动的事,才留存成记忆。
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实中的事是复杂的,如果为了方便回忆,将某事变成某种情绪,整个事件必然是不完整的。
因为他做鬼脸吓到了我,掐我屁股觉得疼,所以我害怕讨厌他。大脑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就会留住与情绪对应的事情,屏蔽掉其他东西,结果就是我吃他东西的事完全没印象。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只会认定自己的陈述的才是“正确”的故事,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否保留还是删减了故事的内容。
想到这里,我觉得做一个人有智慧的人,也许就是放下自己的偏见,习得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