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金屋碧瓦,古城繁华;游人如织,笙歌燕舞。
这汉唐盛世自是那文人墨客创作之宝地,神往之桃源。华夏子孙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些说不明道不清的大唐梦。陈凯歌亦不列外。《妖猫传》便是承载了陈导关于盛唐的一场梦境。
且不说人物精致的扮相和华丽的服饰,也不必说耗时六年巨资打造的1:1长安城,单从一碗一筷的挑选布置都极其考究来看,陈导对于电影的匠心便足以令众多急着圈钱的电影人汗颜。

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盛唐风貌是包容而大气的。从胡玉楼玉莲胡旋舞一颦一笑凝含灵动,到花萼相辉楼玄宗鼓动山河唯我独尊,再到极乐之宴民众狂欢奇观迭起,你可以看到不同文化深入人心,开明包容歌舞升平,“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繁华盛世仿若眼前。
丰富绝妙的色彩运用,古雅庄重的画面质感,魔幻瑰丽的东方风情,诡谲波澜的奇思异想,宏大磅礴的场景描绘,促成了这部影片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作为一个严格的影迷,观影过程中始终沉醉于大唐风韵中,甚至模糊了我平日最为看中的故事逻辑和叙述。近几年来的华语电影中,将“皮相”调绘的如此美艳的作品,无出其右者。
(二)
“美人在骨不在皮”,《妖猫传》的皮相已是精雕细琢,匠心独具。注重视觉效果而淡化电影内容,亦或是故事必须凌驾于观感之上,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需求。而作为一部技术纯熟的奇幻电影,如今《妖猫传》褒贬不一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它的“骨相”。
关于妖猫传诸多为人诟病的要素:叙述不够清晰,逻辑稍欠严谨,细节缺乏推敲,故事结构复杂。
整个故事从安史之乱前夕一直到唐德宗驾崩后,整整五十多年(电影中在时间上的设定有所模糊,考虑到猫的寿命及各方因素,所以说成30年)的漫长时间里,又是极乐之宴,又是妖猫杀人,不过讲了一个所有人都爱的女子因红颜祸水又被所有人抛弃的玛丽苏故事。
我的确承认他并不是一部很好理解的电影。他所表现的主题也不为大众所欣赏。有的人看泰坦尼克号也觉得过于矫情。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有别样的声音。
整个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复杂之处在于结构和人物关系。影片走的是多线叙述,且双主角的设定更让观众对于整体故事走向的理解十分不友好。
第一条线:乐天追查真相谱写长恨歌,空海洞悉虚妄探寻无上密;
第二条线:玄宗倾心玉环盛办极乐宴,妖猫复仇后人魂断马嵬驿。
另外还有阿倍仲麻吕,陈云樵夫妇,丹龙,李白等众多人物关系,其中的呼应和伏笔更是数不胜数,再加上陈凯歌电影风格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更是将观众置茫然于不顾。

可当我重新审视这部《妖猫传》,理清故事脉络后,对这部影片有了不同的认识。
在对杨玉环死因的追查当中,白乐天的表现时常是情绪化的,他可以为了一个早已不在人世的女子正名“大唐的陨落不是她的错”,并将对盛唐的向往寄托在她身上。而作为乐天的搭档,空海在整个过程中却显得不急不躁,静静观望着事态的发展,他的理性化和白居易的情绪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在真相大白后,白居易便不再囿于表面上的真真假假,“诗是假的,但情是真的”。过去的种种也随棺椁一同埋葬,把情与真长存心中。空海有感于贵妃高贵的灵魂和不幸的遭遇,一改昔日的理性,哀伤落泪,也为之后惠果大师接纳空海埋下伏笔。两人前后的改变又是一次对比。
乐天与空海是横向对比,白龙与白居易,丹龙与空海又是两次纵向对比。
白居易对于那个自由繁华的盛唐心向往之,杨玉环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包容与强大,白居易对于杨玉环的爱更多的是出于象征意义的仰慕;白龙的爱更多在于同病相怜的理解以及对于高尚情怀的景仰。白龙和贵妃同样出身凄惨,白龙对这个世界充满仇恨,而杨贵妃却选择以爱回馈天下,白龙被杨玉环的澄澈灵魂所震撼。这便是白龙为何不惜转移蛊毒,也要保贵妃尸身不腐;宁化身妖猫,也要向后人报仇泄恨。白龙和白居易,执着而深情的守护着他们心中的挚爱,某种程度上,白龙即是白居易的化身。
作为整个故事中的最为清醒的旁观者,丹龙和空海始终都在引导着白龙和白居易看清真相,释然放下。空海直面生死,顿悟世事无常,欲寻无上密,看破幻术虚无。丹龙本性善良,却受制于封建礼数,做了杀害贵妃的帮凶。后来出家成为惠果大师也是在忏悔自己。但在这三十年中也始终关心着白龙,希望有一日他能摈除心魔,放下执念。

对于陈云樵,妖猫采取非常了具有仪式感的复仇计划。先让陈云樵大发一笔横财,让他沉溺于声色犬马中,是对于“极乐之宴”的复刻。而后,制造出春琴被贵妃附体的假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便是对昔日美好的追忆。转而又是“不要活埋我”,揭示了杨贵妃死亡背后的真相。之后鬼宴部分,陈云樵杀死春琴更是将整个复仇计划推向了高潮。妖猫将对玄宗的恨寄予陈家后人,再次还原了当年贵妃惨死的种种。
看啊,你口口声声爱着的女人,却因为你的贪生怕死,所谓的帝王尊严被你亲手杀死。

(三)
一直以来,陈凯歌的作品十分注重电影神韵的描绘,把人物的命运和时代局势所紧紧联系,物是人非间,见证人心薄凉,换心易志。那种苦苦挣扎却又无力摆脱的宿命感,是陈凯歌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霸王别姬》如是,《无极》亦如是。
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也正是《长恨歌》所要表现的主题。

《长恨歌》可以三个部分理解:
第一部分写了杨玉环多么美艳动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玄宗和她的幸福生活“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二部分写了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死去,和后来玄宗强烈的思念之情“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三部分是通篇艺术造诣最高的一段。白居易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玄宗与杨贵妃在虚无缥缈中再次相会。“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虽然阴阳相隔但这份情谊永无凋亡之时。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有意的淡化了杨玉环的死亡真相,而着力于渲染二人之间这种感天动地、“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真挚爱情。
这让我不禁想起盖茨比。
盖茨比和白龙都是爱情的执着守护者。
盖茨比夜夜笙歌,点亮灯火,只为了再次照亮曾经的笑靥与誓言。
白龙守护三十年之久,只为大唐最高贵的灵魂能有一方净土安身。
他们陷于迷梦之中,模糊了现实与虚妄的界限,直到生命的尽头才看清一切皆是幻术。
再回到《长恨歌》。白居易明明知道,杨玉环的死与玄宗脱不了关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道貌岸然的负心汉有何资格去缅怀这样高贵的灵魂,白居易赞美这样的爱情难道不是顺应王权吗?
不,他要写的不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他写的是长恨,写的是纵横天下,历经沧海桑田,兜兜转转未亡,世世代代不绝的恨。他写的是大爱,写的是跨越时间,见证斗转星移,来来往往不死,生生世世不灭的爱。
“就凭这一点,你就超过了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