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第一天开读季羡林先生的《当下即是生活》。
在本书中,季羡林先生将98年的生命历程,向我们阐释了如何好好生活这一人生态度,贯穿了他一生的一个宗旨就是过去不留,未来不迎,活在当下。因此他的人生虽然不圆满但是很丰满,获得自由从容且坦然。
一树花,一块石,一场旅行,一份礼物,人生中的感悟和幸福藏在最简单的一蔬一饭、一花一草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愿我们安坐当下,慢品生活。
01| 行走人间,难得糊涂
如果想从《论恐惧》这一篇短文里吸取什么教训的花,那就是明明白白地摆在眼前的,我们都要锻炼自己,对什么事情都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处变不惊。
关于『牵就与适应』
沈从文言: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这个新得起始,并不一定即能配合当前需要,惟必能把握住一个进步原则来肯定,来完成,来促进。
『适应』的宾语,同『牵就』不一样,它是好的事物,进步的事物;即使开始时有点困难,也必能心悦诚服地给予克服。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经常不断地遇到必须『适应』的事务,『适应』成功,我们就有了『进步』。
简洁说:我们须适应,但不能『牵就』。
关于压力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独裁者,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波动,等等。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03| 万物有灵,深情以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二月兰的记忆
人视我为异类,二月兰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汇总,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又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
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