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Dangal(原片名)--由印地语翻译成:太阳
不谈父权主义,男权主义,女权主义……这些概念我都并不完全了解。我对印度电影还停留在喜剧必有歌舞的印象里。 父权主义,女性地位之类的,我没什么深刻独到见解。当然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些很浅显的现象。我想说说 Geeta(巴比塔)的成功。
为什么她会成功取得英联邦运动会摔跤冠军?这里诠释了鸡汤成功学的万能公式一般:
成功=天赋+因材施教+坚持
公式很简单,但是解释起来并不简单。实际上,成功需要太多太多条件。
天赋
吉塔和巴比塔因为一次和男生打架把男生们揍得很惨,而被爸爸发现摔跤天赋(电影中并没有强调此处的天赋,将大部分镜头放在训练上)。因为爸爸的原因,她们自身的天赋(不见得一鸣惊人但有过人之处)被发现。所以,此处的天赋由两部分组成:
自身过人的天赋和能识别并对天赋进行引导的伯乐。
因材施教
从马哈维亚发现吉塔和巴比塔的天赋开始,就开始为她们制定训练计划,先训练体能,跟进营养。打好基础,慢慢接触摔跤,学习摔跤技能,找到合适的陪练对象。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当然,这里还不足以体现出因材施教。顶多体现了马哈维亚优秀的教练才能。
但是后期,从国家体育学院的教练出现之后,因材施教这一点,慢慢凸显出来。从一开始对教练的拜托,到最后夺冠时刻的缺席,吉塔最终获得胜利。因材施教这一点,被马哈维亚刻画得出神入化。知道吉塔的优势,指导她强势进攻。了解对手的特点,指导其化攻为守,沉着冷静,最终战胜对手。以及总决赛上,没有在场技术指导,但是之前的一切训练和教导,父亲在吉塔心里种下的信念助她绝地反击,赢下冠军。
因材施教在这部电影里是:
马哈维亚的针对性训练和技术指导;
了解选手的自身优势,分析对手的特点,对症下药;
与第一点相关:有能力的伯乐。
坚持
在电影播放到中间:吉塔在国家体育学院的表现时,我怀疑过最后夺冠的人不是吉塔。看到最终的结果,我衷心为他们鼓掌甚至流下眼泪。
成功是需要坚持的,从童年时期到最后获得冠军,吉塔中间虽然经历过一些变故,但是她从未放弃。在初次国际大赛选拔赛上的表现会让人误以为她放弃了,但是放眼全电影,我没有看到一丝一毫放弃的气息。
最开始,马哈维亚使他们坚持训练--被动坚持。
婚礼后,她们主动完成训练--主动参与。
第一次参赛,未获得胜利--激发了强烈的求胜心。
一场场比赛--一直在坚持,坚持胜利。
全国冠军后,换教练和训练方式--想法有变化,但是没有放弃前进。
选拔赛次次失败--伤心,怀疑自己,打电话给爸爸,却只是哭泣。仍然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
调整过后--重新出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
总之,大大小小的坚持,是吉塔能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