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已完成精读的第八本书《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这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技能和态度,包括建立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形成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的能力,拥有积极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时间如此宝贵,人们越来越希望在学习、工作和休闲方面寻获靠谱的指导,节省精力和金钱,达至人生的最佳状态。于是,书评、影评、乐评、食评应此需求纷至沓来。各类网络平台的勃兴降低了发言的门槛,消解了传统权威。人人可成为评论的制造者,迫不及待地告诉他人哪些电影必看不可,哪些美食不容错过,哪些书能提升精神境界,哪些音乐能震颤灵魂;人人也同时是观摩者,在泥沙俱下的评论中找出最令自己信服的新“权威”,帮助自己做出生活的选择。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多数人一股脑儿接受所见所闻,让别人的思想观点在自己的脑子里跑马圈地,变得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生活混乱不堪,与人生目标渐行渐远。还有少数人,拥有一些积极的方法,能提出较有力度的问题,对各类信息的价值懂得自行做出评判,去芜存菁,找到修正生活方向的有效指导,步步为营。
《学会提问》这本书提供了一整套技能和态度,包括建立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形成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的能力,拥有积极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这套技能和态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批判性思维。这些技能和态度的融会贯通,将助你在行动中更明智,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成功的少数人。
《学会提问》的主要作者尼尔·布朗是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教职,协助学校培养教职员的批判性思维。布朗教授近期还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美国空军研究院等公司和机构担任顾问,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
希望在阅读完本周的精简书后,大家能运用书中的方法对《学会提问》这本书提出“关键问题”,进一步优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

我们在评判一个观点时,首先要准确找出他观点中的论题、理由、结论。以一篇对电子书的优势的介绍文章为例:
电子书就是电子格式的书籍。它可以下载到电脑、个人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电脑上,通过屏幕进行阅读。它有带编号的书页,目录,照片还有图片,跟一本印刷书没什么两样。
电子书的好处和优势有很多,这篇文章就来谈谈其中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购买和下载电子书都非常简单。就跟买其他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你会在付款后直接进入下载页面或者是收到一封包含一个下载链接的电子邮件。你所要做的是点击这个链接,之后电子书就会自动下载到你所选择的某个文件夹中。
下载之后,你不用为了看电子书再去联网,你可以不用上网。如果你想把电子书打印出来,很简单,只需按一下电子书中的打印按钮,就可以用自己家的打印机打印出来。
那么,电子书的好处和优势是什么呢?
电子书可立即获得。你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不离开椅子就能完成购买、下载,然后开始阅读电子书。你不用跑到书店购买,也不用为了等包裹一等就是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甚至更久。
电子书不需要用树木制成的纸张作为书页。
当你需要某些信息时,你可以通过下载电子书立刻获取。
目前有很多电子书,出售时还附有奖金,你买印刷的书通常得不到的,这就给你的购买增加了价值。
电子书占用的空间很少。实际上你根本就不用任何空间储存他们,你不需要一个图书馆或者房间来存放它们。你可以在你的电脑里存上几百部甚至几千部的电子书。
电子书可随身携带。你可以把整个图书馆数以百计的书存到CD、便携式电脑、笔记本或者其他电子书阅读器里,不用担心重量问题。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主题五花八门的电子书:小说、非小说;免费的、付费的。
考虑到非小说类的电子书,这些书不是按其页数传播知识,也就是意味着我们不应当以一本电子书的页数来判断它的价值。它的价格应该由它所含信息的内容、实用性和关联性来决定,其次是它带给你的实用知识、灵感、动机、建议和忠告,还有它所含信息的独特性。
写这篇文章对电子书优势进行评价的人很想让你相信他的观点。但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观点呢?一般来说,书、杂志、报刊中的文章,网络上的博客、帖子,生活中的演说,等等,都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他们的意见改变看法和信仰。你要对他们循循善诱的说法做出客观公正的回应,就必须找到其中的争议所在,然后再确定他们要推销给你的结论。找不准结论,你就会曲解别人的意图,做出风马牛不相及的回应。读完今天的内容后,你应该就能找出各种内容的论题和结论了。

我们昨天讲到了论题和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的常常只是结论,或者说断言。例如,政府应该支持大规模使用清洁能源,停掉所有的煤炭工厂。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他陈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前面我们谈到,没有理由支持的结论,只是一种观点(“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或者,“今年股市一定会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提出观点,而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是对方能不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他的观点。只有在这个论证过程中,才能识别逻辑错误,才能利用理性精神和逻辑规则进行批判性思维。
所以,在找到作者的理由(论证依据)之前,我们不能对一个结论的价值做判断。
也就是说,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为了方便理解,作者总结了论证的几个特点,方便读者识别各种论证:
论证=理由+结论。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该结论的一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凡是论证必有其目的。人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目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大脑;
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需要我们动用批判性思维甄别筛选。而批判对方的结论之前,最好先找准对方的论证过程。
另外,在准备评价一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支持其论点或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一个意思,避免由于歧义而产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窘境。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找到理由并且避免词意含混。请先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因为歧义造成误解的情况。

在前三日中,我们分别介绍了论证应该基本具备的要素:论点/题、理由、结论。但在现实说服过程中,还有很多潜在的、没有明言的论证要素。在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假设,所谓假设,就是对方的一种没有明说的看法,假设就像纽带一样,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找准了假设,我们就能够更深刻理解对方的论证体系,批判性地接受对方的观点。
那么假设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就以正反双方的主张来分析一下。假如我们现在要论证“人类健康比经济发展重要”,而对方持反对意见(在此没有观点对错之别):
在多数的论证过程中,假设没有被明言。例如,我方举了《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例子,一个潜在假设就是:个人健康要比经济发展更重要;
假设是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比如我方认为,大部分人应该都有一个共识——如果经济发展损害了个人健康,工业就应该为环保让路;
假设影响对结论(说服力)的判断。我方明白如果把个人健康放在首位,能够激发多数人的认同;
假设具有潜在的欺骗性。对方可能会认为,世界的真相是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普遍较好,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控制污染,维护个人健康。
可以说,所有的观点都有其假设,更贴切一点地说,眼前我们所读的书籍,本身也有假设。
此外,假设也像论题一样被划分为两类,分别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假设确定后,整个论证结构的部件我们就都明白了,下一步是对推理过程进行审查,发现可能存在的谬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