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殷总聊天,谈到退休后的生活,我建议写写家庭故事,这里面其实就是家风传承的问题。如冯骥才所言,即使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家风是什么,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
今天,第N次陪家人去孙中山故居参观,故居也正好在做“孙中山家族家风展”。今天,这种传承数代人的家风,在普通家庭里面很难见到。我们和祖辈关系不再紧密,家也不再是大家,而是小家,更多的是一家三口的小家,这种“家”往往只有两代人,传承不过几十年,“家风”该如何传承呢?
好家风,从吃饭开始 。我记得,2017年常州同学携家带口来珠海看我,晚饭过后,望着饭桌上堆积的碟子、碗,同学的妹妹说,小时候在家,吃过饭,5分钟后就要开始刷锅洗碗,30分钟之内还不洗,大人就开始拉脸,再继续不洗,就黑脸。我在澳门见过同学的父母,是一对非常慈善的老人。同学和妹妹在父母长期的“润物细无声”之中,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良好的家风教育,如吃饭要吃完;不满盘子挑菜;筷子不要插在饭上......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即使老一辈文化不高,在说到某一句话、某一件事、某一件物时,父母往往也能脱口而出,子孙们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变成自己的信条,这就是是我们文化中不变的根。当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姥姥姥爷或爷爷奶奶的时候,还记得这些老祖宗说过的老话,这就叫家风。
在广东呆了几年,深有感触,清明广东人必回家祭祖,这种寻根祭祖的意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强烈。寻根祭祖就会有祠堂,有祠堂就会有家谱,有家谱就会有家风祖训。但是,很多家庭和我一样都没有家谱,不知道姓从哪儿来,祖上都有什么人,好像来就来吧,走就走吧,反正人生就是无常的。想想南北朝时有《颜氏家训》、曾国藩有《曾国藩家书》 、傅雷有《傅雷家书》,我们是否也该为孩子们留点什么。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大多数人的家风是留在了父母的话语里,也打小儿就藏在了我们的心里,那些虽不是“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亲父子、和长幼”这样的句子,但确实是最朴素的道理:“大人没动筷子,小孩不能先吃”;“便宜没好货”;“饭要少吃,事要多知”;“不能太计较个人得失”;“吃亏是福”……时至而今,我们的做人处世的种种准则大都源于我们父辈们的耳熏目染。
所以说,“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家风的传承可能还应该做的更多,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初稿完成于2020年8月14日 珠海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