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其实很不喜欢孩子说:“我讨厌妈妈,臭妈妈,坏妈妈”。特别是在我和孩子两个人情绪都失控的情况下,我更不喜欢孩子说句话。
后来,我停了下来,发现了一个小秘密。
......
人无完人,不要觉得可耻
当我成为妈妈后,我有正面的一面,我告诉自己:孩子需要包容,需要言传身教,需要在合适的时候守规矩。家长的言行举止会成为孩子的标杆。
我也有负面的一面。当没有控制情绪,会吼叫。我最不喜欢孩子说:”臭妈妈,坏妈妈。哼。”这些话。当孩子不表达,只是用嘴巴哼唧时,那种莫名的火就会直接窜上来,想打人。
我不是圣人,会生气,会发脾气。
特别是姐姐3岁多的时候,看到她一言不说就哭的现象,情绪就像控制不住的水龙头,想打人。
我发现,我有时候是巧言善辩的辩论家,上对幼儿园的文化课,下,能对孩子立规矩。再大点的事能忍,再小的事也会炸。
未有孩子前建立的"计划教育“,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全部塌陷,这不得不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是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怀疑的呢?是在生下二宝的时候。大宝通过哭来博关注,通过要求喂吃饭博关怀,通过”抢爸爸妈妈“来博关爱。
每个家庭的大宝和二宝相处不一样,我建议:如果真的要二宝,在孩子5岁时,给她生个弟弟或妹妹更为恰当。
我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妈妈,能正视对的行为,也能正视错的行为。
我一直认为:善于接受自我怀疑,能采取行动改变,永远不要担心自己是不是好妈妈。
我正是因为想做得更好,才不断反思,却时常内疚,痛苦,抑郁。我想让孩子更好,却不能被这种压抑的痛苦折磨。
记住,一定要告诉自己:不需要内疚太长时间,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当我能意识到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做思想的觉悟,行动上的改变,一定会在孩子幼龄时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臭妈妈,坏妈妈”是口头禅,孩子需要共情理解
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孩子气到?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1. 孩子违背你的意愿
在我和孩子相处中,我最喜欢就事项做约定。如果约定好的事项,孩子能做到,我认为我们能够达到统一的目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容易暴躁。人在情绪爆发的时候,是无法做到心平气和,想骂人的。
2. 孩子想玩,而你不让玩
举个例子。我不让孩子玩,而孩子偷偷的玩,结果是衣服全身脏,水可能被泼一地,面粉被倒在地上。
看着孩子无辜地看着你的眼睛,是不是又想笑,又想骂人?
在我刚开始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要不断说”臭妈妈,坏妈妈“的词,甚至有时候会和孩子辩论:我是臭妈妈,那你是臭孩子。臭妈妈生了你这个臭孩子。
可想而知,结果是不欢而散。但我一般不会把它当成真正的吵架,我给孩子一个台阶,一般都能和好。最忌吵架后,孩子和你说话,而你爱理不理。
孩子在多大的时候会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不满呢?我仔细观察了下:是孩子4岁开始。
3岁前的孩子很好哄,你告诉她吃的没有了,她相信。她想出去玩,但你不想出去,你告诉她明天去,她或许也能答应。她正因为某事哭,你拿根棒棒糖,她可能又好了。
4岁的孩子却不一样。他们比3岁的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获得了外部世界的想法。他们开始知道了一些词叫感受。
你没满足他,他觉得不开心,但又不知道表达,只能哭,用哭来告诉你他的感受。他饿了,你希望是吃完午饭再吃,但他就是想吃,又用哭来博关注和感受。
我终于知道:大人是伴着孩子外在的表现,不断获得与孩子相处经验。如果懂教育的父母更会思考其中的真谛并与孩子达成共情。
我是老师,也是妈妈,自然在孩子经常性的表达”臭妈妈,坏妈妈“时,与孩子平视,看着她,不说话,直到她的语气,越来越趋向平和,才开始和她对话。
记住了:当孩子表达类似这些词汇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非常不错,大量的举例,告诉父母们:4岁前孩子学会的语词,除了名词爸爸妈妈之外,还需要教会孩子感受词。
比如:生气,难过,委屈,害怕,开心,高兴,兴奋,无助。我们要经常性的与孩子玩语词游戏,使孩子知道这些感受词,并能恰当的表达出来。
一个好的妈妈,是孩子感受引导的老师,是教会孩子表达能力的开始,是帮助孩子走向“小社会(幼儿园,社区)”的开端。
当孩子说出了类似“臭妈妈,坏妈妈”或哭的行为时,妈妈们,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感受,静下来,不生气,不讽刺,等孩子不哭后,再与孩子对话。
坚决按照规矩走,不破坏规矩
有的妈妈之前问:那我的孩子无法沟通,一定要哭个半个小时或1小时以上,还让他哭吗?我的答案是:继续让他哭。把他放到一个屋子里,只要说一句话:你现在哭,妈妈没有办法和你沟通,等你哭完了,我再来和你沟通。
孩子哭,除了可能和他的朋友产生矛盾哭之外,一定是想达到某种目的。所以,你之前与孩子约定好的规矩,一定不能被破坏。
我家姐姐现在是5岁5个月,还记得4岁-5岁之间时,真的是和她斗智斗勇。
比如我们约定好看电视看到9:00,如果因为我自己在看手机忘记时间喊暂停,她一定会一直看到天亮。当你喊暂停,她又会嗲声嗲气地问询你的意见:妈妈,再看一集嘛,我这个还没有看完。
惨了,你答应了她第一次,第二次再想把她掰过来,她一定会说:妈妈,你昨天还让我看了呢。
言行一致,首先要自己先做到。
当孩子哭完了后,我们再进去看她。沟通方式非常重要。
1.表达理解。
你说:我知道你还想继续看,当妈妈没有给你看的时候,你肯定很委屈。(我通常是这么做的,我一说,姐姐就哭和是更厉害了。)
我又继续说:你哭得这么大声,是因为妈妈说对了,你很委屈,对吗?姐姐通常会说:对。
接下来,给台阶下。我说:来,我抱抱你吧,你想哭就继续哭吧。
你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和想法,你也觉得这是他的不对,总不能不让他哭,哭也是一种发泄。
2.告诉他规矩并教会方法。
在抱着孩子后,再告诉他规矩。我通常是这么说:好了,不哭了。那我们再来看看刚刚发生的事。因为妈妈喊了暂停,但你依然想看电视,你并没有给我理由或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你开始哭,越哭厉害。这样对吗?姐姐通常不说话。
我提议:如果你真的坚持还想做你的事,你需要提出你的方案,而不是一直在哭。可以吗?
只要每次遇到像这样,姐姐想做的事,经过多个事件的练习。终于有一天,她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答应她让她在家看电视,爸爸说出去逛超市。逛完超市很晚了,需要上床睡觉。姐姐就开始哭,说:妈妈,你刚刚不是答应说和我玩字宝宝的吗??
我说:那刚刚是不是出去逛超市了,你的时间花在那了。所以,今天不玩字宝宝了。
她张口又想哭。我就引导她,如果你实在想看字宝宝,你该想一个办法。她就说:妈妈,那这样,我们玩少一点字宝宝,花少点时间读《道德经》。
我说:通过。恭喜你想到了办法,说服了妈妈。这种行为是非常对的,像哭的行为绝对是不对的。走,玩字宝宝去。
真的,陪伴孩子的同时,就是修身养性自己。不信,去试一试。
我很开心地说:正是因为有两个小家伙的加入,让我更加懂得:教育不是一朝一夕,需要时间,需要耐性,需要学习。
写在最后
孩子通过哭来达到目的,很多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自己多些包容的心,和孩子一起学习和修身。
到后来,我很喜欢听到“臭发妈,坏妈妈”这些词了,因为,我知道:她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我需要共情他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