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这个假期里,刘澜老师在他的《学习之美》学习群里面发起了一次“学后感”,“用后感”的征文活动,最有意思的,他还发起了评选优秀的投票活动,最后一共有25篇文章参与评选,62人参与了投票。
昨天呢,老师跟我们说,其实投票的意义不大,因为群众的想法大部分时候都是错的,但是,老师为什么还要要组织大家写读后感,参与有奖征文评选呢?因为是为了想让跟多的人参与进来学习《学习之美》这本书,运用《学习之美》中学到的东西。
但是,转过头来,老师更改了一下评选的计票规则,只统计写了读后感的人票数,老师觉得这个票数可能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尽管实际上群众的投票结果和参与者的投票结果没有实质上的太大区别,但是依然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路:要想更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给自己多准备几套工具和模式。就好像我们做销售统计的时候,除了要统计销售额,也要统计畅销品和新品,利润品和特价品,只有用多种数据来进行销售分析,我们才可以在制定销售政策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包括今天老师特别讲到的徐立军同学,他带了5个公司的员工一起来学习《学习之美》,可能这样的学习没有什么用,但是徐同学依然还是要这样做。老师是给出了一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说法。
但是,在过去的这个十一的学习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确实“宜家效应”的威力,或者说,是老师把宜家效应运用得炉火纯青。
首先,老师为什么发起读后感征文活动呢?因为300本书卖出去了,很多人还是没有看书,于是,用征文的方式,推大家一把。也许很多人是把书当读小说一样看了一遍,就好像读《西游记》《水浒传》一下,只看了其中的热闹,却没有去深入了解其中所反映的深刻现实意义。而写读后感,就是要逼大家参与其中,参与了以后,就能够更好地去学习。
包括徐同学带领员工学习《学习之美》,就跟肖同学带领他的员工去参加老师的线下课程一样,也许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学到什么,大部分人可能是课上完就停止学习了,那么,这样的学习对他们还有什么意义呢?有的,意义很大,不仅仅是老师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更重要的是给予了员工们“参与感”。通过学习,员工们能够感受到企业领导对他们能力提升的渴望,也能够感受到企业发展紧迫性,所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企业、对老板的感情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提升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可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
并不仅仅是带领员工学习才能够获得“宜家效应”,很多事情都可以获得宜家效应,例如,老板的亲自鼓励,握手,我觉得,企业可以特别注意的可以运用“宜家效应”的地方,就是会议。企业的会议不一定是领导训话,也可以是员工发言,提意见,他们的意见可以是没有用的,我们只要让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就可以了,只要我们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真正地参与到这个企业中来了,他们与这个企业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而这,恰恰是惬意最需要的一种员工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