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落泪?
平生哭过无数次,想来已经记不清楚了。见过小孩子哭,我也是从小孩长大成人,甚至见过婴儿哭泣后,脑海中因此延伸至‘第一声啼哭’的概念。婴儿一出生就会哭,这其中的原理至今能见科学的解释,我就不必再说了。
人的思维是很奇怪的,比如我自己,我在捉摸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寻找关键点,试图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我便能理清楚始末因果,更直接的效应是让自己理解,理解了便会真的懂得、体会到。
就拿近几日的一件琐事买书来说吧。因为不久之前我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缘由,我才正直把四大名著、《封神榜》看了,至今还未完全看完,但我却真正把书中的内容看进去了。以往也看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出于对书的执念,我更愿意花心思去钻研原著。虽然从影视作品中收获了故事的大概,但原著中的精髓、细节只有读过后才能感受到,这是我个人最深刻的体会,其中何种味道,只有看过才能懂得,我更无法替人去描述。平日里,我时常会翻阅这些古典文学,有时候看个几回,颇有收获,甚至会引发我新的想法。于是,就在三天前,我又买了几本书,五本沈从文的合集,一本鲁迅的《呐喊》,主要的是两本古典文学,一为《老残游记》,一为《三侠五义》。
书到后,我最先把沈从文的几本书大概细读了。从沈从文的文笔之中,体会到了他所描绘的世界,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文字之中充满乡土气息,我本就是农村出身,对于土地也深有情感,沈从文的文章打动我是必然的。但在这之后,我却看得了一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风貌,很多风土人情离当代虽然久远,却又隐约有些联系,我这种感觉一直都有,只是我还说不清楚联系到底是什么。
而后,我再次看鲁迅的文章后,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共同点。因为从文章创作的时间上来说,沈从文和鲁迅算是在一个时代。因为我的理解内,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没有太大分别,这两者本质上有共同点。
就且单说鲁迅吧,以前课堂上也学过先生的课文,印象深刻的是《故乡》,那个叫润土的孩子。当时年幼,学过课文后也不知所以然,但因此在脑海形成了一个明月高悬的印象。对于鲁迅本人,我的了解也很刻板,顶多只是知道他是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那个年纪,文学、思想、革命这些词语第一次进入我的认知里,虽然我爱贪玩,和文学、思想、革命没啥关系,但也记下了这些关键词语。只是从语文老师的教学中,结合历史知识的普及,我开始明白中国以前的社会样貌,知道旧社会是怎么回事。
因为我大爷,他以前做过长工,长工是帮地主家干活的,如果用现在的语境来说长年工作的意思也可以是长工。所以,我从大爷的话语里知道旧社会的压迫,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条件,但我依然只是当时觉得很感慨,和大爷聊完天后,我又会去山间田野游玩,可以说大爷的故事很动人而已。
如今,当我自己开始逐渐沉下心来了解一些事的时候,我发现历史真的有很多不可知之地。而鲁迅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的时候是今年夏天。我在杭州西湖边,那天下雨,我也没有带伞,半路从公交车上下来后,我就在湖边的一座国画馆内避雨。也是好事,馆内不需要门票,引发了我进入馆内一看的兴趣。于是,我沿着馆内布置的墙面,一路观摩着国画作品,最后进入馆内地下一层的时候才停留在一副丹青山水画前,身后室外古旧黑褐色的砖瓦墙壁上还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标着国家领导人的什么标语,我没有仔细看。眼前,被山水画吸引力,这幅画的内容主要是西湖烟雨,层峦叠嶂的山岩上青松数棵,往前便是云雾之中浩渺西湖风光。出于对中国特有丹青色彩的敏感,外加我小时候也画过无数国画,以及当前环境中古琴声,我既然看得入迷,直到雨停才想着要走了。
从国画馆内出来后,我沿着馆盘边的山坡小道走,逐渐走到山腰,发现一座道观,这不又激发了我的兴趣。站在道观山门前俯视片刻后,我决定上山。
在零星碎雨间,山道前方云雾缭绕,隐约只能看见些许树枝和片片红花,山尖隐没在远空中。脚下的青石板路上雨水溜刷,耳边还有阵阵溪水声音和偶尔鸟叫,雾水在鼻孔中发出淡淡清香。沿着石板路而上,途中,一院落出现在雨林中,我有些好奇走进去,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鲁迅的纪念馆。在馆内,借着亮白灯光,在玻璃橱窗中有许多手稿、文件、照片、帆布包,这些东西记录了鲁迅等一批人在革命时期的事迹,也是从中我才感受到些许那个时代的氛围,虽然时代遥隔,却也能看到这批人曾经为理想做出的努力,眼前所见文物,布满灰尘,在笔墨字迹、破旧痕迹中仿佛看到挑灯夜战中的种种书写与讨论情形。
今日,我翻阅《呐喊》,红色封底上是一个胡同巷子的照片。自序中,鲁迅讲述他从学医改为从文的思想转变,当他看到愚弱国民的精神麻木状态后,反思自己学医的意义,说起无论如何健壮的人,在面对混乱的时候也只能充当毫无意义的示众和看客,医人的精神比起医治人的躯体更迫切。在老朋友金心异找他为《新青年》写文章的时候,他们之间有过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动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我看完两人的对话,仔细读来引发了一些思索。不得不说,这是个巧妙的比喻。
晚间,我开始阅读《老残游记》,印象中鲁迅对它评价过,只是我未曾真正读过。起初仅仅只是知道这是本描写晚清腐朽的讽刺小说,这句话带给我的认知等于是空白,我根本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开始第三次翻开本书,细心琢磨了一下刘鹗的自序,从白话自序文中,我的心颤抖了,这一刻,才体会到先生一颗爱国救民的赤诚之心,这不免和作者生平经历相关。
这自序犹如奄奄一息的老臣发出最后一口回光返照的叹息。口吻柔中带刚,平静而不失波澜,令我似耳边听来的教诲,这显然是一位饱经风霜之后的长者向世界发出的一丝慨叹。他说人生下来会哭,人死了家人也会哭。但人一生中,人品高下,以其哭泣多寡为衡。哭泣的人,是灵性的现象,有一份灵性就有一份哭泣。说牛马终年劳作,很勤奋,却不知道哭泣。猿猴懂得哭泣便更近人性。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而哭泣又分两类,一为无力一为有力。
有力的哭泣又有两种,以哭泣为哭泣的人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的人其甚劲。《离骚》、《庄子》、《史记》、《草堂诗集》、《西厢》、《红楼梦》的作者,如千芳一哭,万艳同悲。
历史教会我,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是变化。在滚滚洪流中,多少文人雅士、英雄豪杰、将相逆臣在善恶忠奸里在见证着大悲大喜、大恶大善,没有谁能超越现实羽化成仙,浪漫的背后是希望人们懂得现实的可贵和苛刻,让人发自内心去体会生命在世上的稀有,懂得珍惜,去生活得灿烂,无论何种境遇,保持初心,路即在脚下,亦通往彼岸。
晚些时候,我看到了最近在山东发生的一群百姓冒充军人而引发的袭警事件,整个过程很是暴力,动乱者用化学喷枪往警车内喷射烟雾,无法呼吸的治安人员只能从车顶攀爬而出,在对峙中却也保持了执法的克制,看热闹的现场人员不下少数,混乱场面我虽未经历,却也能明白其中苦楚,作为普通一人,在此我不想站在任何立场去评判任何一方。可当我再看央视新闻人员播报的时候,我情不自禁落泪了。
以往,我不太敏感这些事情。随着对中国社会现实越来越懂得一些后,我开始体会这个国家的特殊性,毕竟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社会,最后从军阀混乱中成了新中国,绝对是离不开一批曾为现实洒下热血的人,如今要从太平生活中去体会历史来路的脚印,我也只能感受些微。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简单也可以只是人与人的相互体谅理解而已。
佛家有言:眼泪是圣水。
人会为何落泪?方知哭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