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山子熹平三年残碑》
通观全碑,体势不拘、章法天成,颇多楷意,给人一种平整、质朴、雄劲而不失典雅之感。该碑用笔以方为主,方圆兼备。其特点是除起笔或方或圆外,收笔穷尽变化。如“酉”、“兴”等字,横画不作波状,“而”字横画亦不作波,却将右竖作波状处理,这在一般汉碑中少见。另外该碑点画多含蓄、内敛,有的微露其意,有的近似圆点,有的则化点为撇或重波;横画多取平势,线条劲挺;撇画以圆笔为多,有的则似楷撇;捺画多是棱角分明而作重笔,锋芒稳健;折画和个别钩画转弯处多成九十度方折;竖画多以回锋收笔,亦有偶作悬针。
在结体上,此碑以平正为“主旋律”,在凝正的字体中力求变化。通过间架赏析,颇见疏密运用之妙和天然之意趣。如“酉”字,书者通过五横四竖涩而劲挺的直线条及变化,使整个字构成若干有对称意义而重心平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上托一平直横画,从外形看来,宛如一座高大的城堡拔地而起,具有一种建筑美感。“是”字则通过笔画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和空间布白的对比,结字别致、朴拙,有一种虚实相生、平中出奇的艺术效果。“知”字则疏而不散,顾盼有情。又如“幸”字,通过下竖的欹斜和波画的下置、笔画重实等变化,顿见平中寓变之效。“身”字则通过主体部分的倾侧和最后一长撇从右上向左下大胆伸展而去的艺术处理,有化险为夷之感。(节选自《书法》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