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虽然这个错带来的结果,可以弥补,但喜欢“上纲上线”的我,还是要进行一下复盘。看到大脑犯错背后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行为。
事情是这样的。
今天下午,我按照约好的时间,准备去医院给老父亲开药。2点半到了父母家里,我拿上了父亲桌上放好的证件、两次抽血检查结果、血压记录表以及日常服用的药单,了解了他近日高温下的身体状况和偶尔出现的心跳加速和头晕症状,揣着一肚子信息就坐车去医院了。
到了医院,我去门诊挂号。打开他的证件,准备取保障卡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绿皮夹子打开,往日插在首页塑料皮内的保障卡居然没有在?!
我迅速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卡片还在床边的桌子上呢,他忘了放进去。显然,我若返回去拿它,再返回医院,路程远,时间来不及。
我只有在医院想办法了。前台的护士听见了我们在电话中的对话,很友好地告诉我,可以去同楼层的信息采集中心补办个手续。
到了信息采集中心,只有一人排队。我跟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她说只要报父亲身份证号码就可以办。还好,我有父亲的号码,她给我打印了一个纸质凭证。挂号这个事就顺利解决了。
到了门诊诊室,我如愿见了父亲去年住院时的主治医生,向她叙述了父亲的近况和病情,完成了调药、开药、取药的任务。
虽然今天没带保障卡,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也有补救措施,但我还是有点自责。
我又一次犯了“想当然”的错。我想当然地认为细心的父亲一定是把保障卡放在了他的证件夹里。而我就欠缺一个步骤,打开看一眼,再次确认。
所以,提醒自己,以后不要想当然以为对方知道、他会做到。人喜欢把事情合理化,我以为拿上证件了就有保障卡。这都是大脑的缺陷造成的。
最近,从《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我知道了我们生而为人,判断与决策的依据常常不靠谱。我们以为自己是个理性人,其实,大脑存在联想机制,总会把事情合理化,产生偏见、成见,那些情绪、记忆、光环效应、锚定效应都在起作用,影响我们做决策。
无论是我,还是父亲,都会犯错。减少失误,需要慢下来,形成理性化行为模式。比如,拿上证件,打开看一眼。比如,牢记带钥匙,就得出门前摸一下口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