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近来出现了各种问题的平台数量的增加,如P2P行业的雷雨和关闭,是金融行业周期和监管政策重叠影响的结果。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在以往许多美化运营数据手段的作用下,平台自身对核心竞争力的掌握,已成为决定它们能否生存下去的唯一因素。
结合之前的政策,以及之前与从业者的沟通,当前P2P行业来到这个阶段,单一维度的核心竞争力是不足以支持平台的发展的,资产、操作、合规和品牌等能力缺一不可。
1、获取优质资产的能力
高质量的资产是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平台从早期的合作模式转向了自建资产和自建消费场景。
加上后来监管进一步呼吁网络贷款行业以小型分散为主,个人和企业在一个平台借贷有了限制,以及现金贷款、校园贷和一系列非法业务暂停,进一步缩小了资产类型,竞争更加激烈。
2、能够满足合规要求
合规能力实际上是对平台资金、技术和团队能力的综合测试。比如企业合规转型、股票资产快速消化、资产类型寻找、线下理财门店的清理等,合规成本高得难以想象,除非它在资本和交通平台上具有很大优势,或者打算几乎以清算退出市场而告终。
另一项技术合规,如接入银行存管,与监管机构提出细化、监管和之前还有多地的监管意见稿提出监管属地化等要求,这不仅直接增加了平台的合规成本,而且在技术、人力经验上上的投入,是很多平台跨不过去的一道门槛。
3、有控制和价格风险的能力。
长期以来,P2P行业的坏账率和逾期率都是不透明的,可以通过各种算法进行覆盖。此外,由于行业整体快速增长,分母不断扩大,风险滞后,大数定律下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并没有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监管收紧后,P2P平台在许多地区的业务扩张规模受到限制,原有的“大数定律”开始失效。再加上整体金融环境收紧,去杠杆化加剧,信用违约风险进一步加大。如果平台没有核心风险控制能力,很有可能失败。
此外,风险控制模型都对应于准确的人群画像,风险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平台如何选择和定义自己的用户。比如小额贷款,但20万元以下的借款需求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贷款,较高的金额会逐渐转化为企业为中心的贷款。
而在传统的IPC模式下,两种贷款可能承担相同的控制模式风险,但如果采用数字驱动和机器学习审核方法,则对应不同的业务逻辑和风险控制模型。
4、能够准确地获得客户
P2P平台一直是“跷跷板”的业务,与资本匹配的资产是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在平台模式下,P2P平台自己做流量业务,赚取服务费,即在撮合过程中收取服务费。但在这种规模模型中,最大的问题是获取客户的成本。
平台在内部产生流量不足的情况下,依靠外部购买流量的成本不断上升,这是从几家招股说明书披露平台也可以得知2017年谁的金科营销成本高达3.66亿。在未来,除了营销之外,品牌效应还会进一步凸显。
因此,从流量端来看,已经上市的P2P,如拍拍贷、愉快贷;或者是未上市的旧平台,如人人网、良好的网络等在客户获取成本方面的优势相对明显。
5、持续盈利的能力
所有这些能力加起来就是为了最终的利润。在资本的寒冬期,近几个月来,该行业几乎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筹集资金,二级市场的股价暴跌,而且在政策不稳定、备案尚未完成之前,新平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ipo。但是,只要平台本身有能力独立盈利,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无论是等待备案还是熬过资本寒冬,都是有基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