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13-阳作婷

《幸福的种子》是被誉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按照阅读绘本的喜欢,拿到这本书先看了看封面、封底,前后勒口以及扉页。
封面:在“幸福的种子”标题底下找到了答案,这颗种子原来是:亲子共读图画书。封面暗纹展现了由共读的一对母子蔓延出藤蔓连接着大树、星星、兔子、音乐、火箭、浣熊、小鸟、小鱼、蜡烛、热气球等等,犹如“孩子的大脑像波涛般无休止地扩展”
封底: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寓意着幸福的种子正在悄然埋下
前后勒口:作者松居直先生和译者刘涤昭先生的简介,以及《幸福的种子》简要概述、《松居直喜欢的50本图画书》的推荐
扉页:“幸福的种子”文字底下是一粒埋在土里的种子
序言《爱的语言》
平常在家,您最常对孩子说的话是什么?
这个问题映入大脑的时候,我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宝宝,不要动这个,不要....”话语看似为她的安全着想,实质的问题是对孩子天性的束缚。还记得《可怕的两岁》中提及把家改造成安全的游乐场,将所有希望孩子接触的东西放到触手可及之处,在厨房设置个孩子的游戏专柜....孩子天天听到的是我对她的否定和限制,自然也无幸福可言。
图画书与幼儿的世界

图画书与幼儿世界的关系好比如下化学公式:
图画书(化合物)+心灵相通(催化剂)==幼儿充实的内心世界
“进入图画书的世界之前”
建立幼儿阅读能力的基础,是从耳朵不断累积词汇开始,而不是让幼儿提早识字、看书。
正如当前流行的叽里呱啦、喜马拉雅等育儿软件一般,用磨耳朵的方式给孩子带来音乐故事。然而,对婴儿最有价值的音乐,是父母亲和家人亲口为他们唱的儿歌和摇篮曲。犹记得小时候,我就像是宝宝的点读机,在仅会的几首儿歌中来回切换哄她睡觉。而她到现在,听到“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儿歌时还能不由自主的转圈圈。
“丰富的语言体验”
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而且一本图画书愈有趣,它的内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成人之后,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当今存在不少功利心态,买个绘本有什么用,可以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改变生活习惯?这些都是购书前我思考的问题。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愿意读可能是感觉到有趣。就如当初在西西弗买下《呀,便便》时,是想给孩子做如厕训练辅助用的。而宝宝看到绘本更是喜欢里面搞笑丰富的表情、还有对各种不同的便便形状的好奇。幸运的是那本绘本的有趣,能让她反复要求读,也给她每次观察便便带来了乐趣。
作为一名绘本讲师来说,说绘本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前期的准备、生动的语言肢体表达、有趣的绘本拓展都是基于这个目的来做的。绘本就像是安卓系统,而念绘本的我们就像是软件的开发者,要如何编程才能最佳的展现绘本的艺术。
大人应该顺着孩子的思绪,不要企图左右他或对他的说教,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发现乐趣。我认为这是孩子体会图画书乐趣的最好方法。
阿渡老师说过,在讲绘本的过程中,不要企图当一名老师、说教者、指导者。我认为更应该充当的是一名引路人的角色,路有很多条,让孩子自己选择走向哪里,我们要提供的是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发现隐藏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路标。
“传递亲情的桥梁”
我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尽量在孩子耳边诉说有感情的、温暖的、人性化的话语,因为这是现代幼儿生活中最欠缺的体验。
看似简单的“有感情、温暖的、人性化”的话语,家庭中出现的频率少之又少。在更懂孩子的早教机构可能听到的更多些,但出自父母口中的这种话语我脑海里竟除了读绘本的时候想不出什么情景可以说出。对孩子的表扬也多数停留于“你真棒,真能干”这种抽象的词语,对具体行为的赞赏是自己所缺乏的。
以图画书为媒介,帮助大人与幼儿心灵相通,才是给幼儿看图画书的意义所在,所以图画书可以说是大人与幼儿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
“幼儿期的图画书体验”
我从这些母亲身上获得一个启示:与其漠不关心地整天和子女共处,不如珍惜有限的时间,让母子间能充分的沟通。
2018年对我来说是特别难熬的一年,无休止的加班到深夜,母亲24小时全天带娃,丈夫背负祖国的责任,作为孩子的母亲心存愧疚。这一切也熬过来了,后来慢慢懂得从早教中学习如何与孩子游戏,利用午休时间和孩子做手工、捡树叶,享受美好的亲自时光。在陪伴的同时我也在放松身心。
父母为孩子念图画书也能充实自己。因为父母投入感情,专心地去念,不知不觉就会清楚地感受到艺术家用言语及插画所创造的美好世界。
陈冬冬老师说过要悦人先悦己,只有自己喜爱了才能把握绘本的主线,讲好绘本故事。在第三天考核前,前前后后翻看了《好像马上见到你》8-9遍,每次翻看都会从绘本中发现惊喜,第一次真真切切的体会到薄薄30多页纸的博大精深。
念图画书给孩子听,正是亲子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