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名字叫《追捕祝融星——爱因斯坦如何摧毁了一颗行星》,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拉斯·利文森。
托拉斯·利文森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他的文笔其实相当的棒,曾经为很多媒体大量撰稿且多次获奖,让很多人意识到再严谨的科学,也可以通过幽默俏皮的方式让大众明白和理解。
我们都知道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们曾经耗费大量精力去努力寻找一颗假设存在的行星,甚至它的名字都被取好了,就叫“祝融星”。
在这本书里, 托拉斯再次用精彩的描写,为我们讲述了这颗祝融星的故事。
这颗星的缘起是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至高无上的时代,当时屈指可数的一流天文学家勒威耶发现,如果按照牛顿的方法体系去计算,水星的运行轨迹每世纪总有38角秒的误差。
牛顿思想肯定是没错的,于是勒威耶用“水星附存在一颗大行星或一群小行星影响了水星运行”来解释水星这种异象。
由此,宇宙学家们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寻找,很多人都宣称找到了祝融星,结果发现都是空欢喜一场,却从来没有人反过来去想过,也许它根本不存在。
没办法,当时的人根本不敢质疑牛顿提出的宇宙法则。
直至1905 年爱因斯坦横空出世。
这个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强大脑,仅用了六个月时间,就撼动了牛顿的理论大厦。
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进而提出广义相对论,在一步步打开人类对宇宙的新认知的同时,顺手摧毁了祝融星。
这个实例再次证明了咱们人类的独特性:既能发现,又善于自我欺骗。
科学在我看来,其最大的魅力,也正是最枯燥的地方,就在于其先实验、再观察、最后归纳的朴素原则。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却又始终保持一颗怀疑的心。
回想到当前正在关口却尚待喷发的各类新技术,这个世界本身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尽管我们始终没有能力揭晓最终的谜底,但永不言弃,这点尤为可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