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在自习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渴望照顾别人,渴望给予别人爱与关怀。于是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探寻这份感受的来源,我当下所处的状态以及我应该如何行动。
我首先是让自己静下来,进入一个放空的状态。以前看到过武志红的方法,端坐在椅子上,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从脚底开始,慢慢感受脚掌与地面的压力,想象着有一股能力不断的向上游走,直到头顶。但这个方法今天似乎不适合我,可能是环境造成的(我此刻在有点冷的图书馆)。所以我转而用李笑来老师的“坐享”的方法(这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即把注意力放到你的呼吸上,全神贯注的去感受吸进来空气的温度,感受你的呼吸的深度。即使走神了也要把注意力拉回来。就这样,大概过了五分钟,我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可以开始下一步了。
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现象场,这个现象场跟你要体会的感受匹配,我要进入到这个现象场当中,去体会我在其中的感受。处于现象场中的“我”会分化出来另一个“我”去引导者情节的发展,另一个我好似一个“第三者”的存在。(理论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现象场”的概念,我放到最后,感兴趣可以看看)
我营造的现象场是这样的:我处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海边,天空阴沉沉的,海风吹来冰冷刺骨。远方隐隐约约有一搜货船在行驶,天空中有许许多多的海鸥在飞翔。我穿着一个黑色的羽绒服,跟我的女友在海边,静静的站着,目视远方。一阵海风吹来,瑟瑟发抖,于是我把我身上暖和的羽绒服脱下,给她穿上。
这时另一个我出现了
问:你为什么要把羽绒服给她穿上
答:因为我渴望照顾她,我爱她,不忍心看她受到丝毫的委屈,我自己受点委屈无所谓
问:如果你把羽绒服给了她,你觉得他会怎么看你?
答:我认为她会更加爱我
问:如果不这么做,她今后会怎么看你
答:她可能会渐渐的疏远我,和我分开,不再爱我
完毕
这几个问题及回答都是第一时间浮现在我的脑海的,没有经过过多的思考,可以说是内心最真实对白,可以很客观的展现出我的样子。
分析到这我就明白了我为什么渴望照顾别人。我渴望照顾别人的背后,是我自己渴望得到照顾,得到爱。
因为我怕失去别人对我的爱,所以我要尽可能多的照顾别人,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留住他们对我的爱。
这是缺爱的表现,因为自己缺爱,所以觉得别人也缺爱。
说到这,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曾经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里呆过,里面有个姐姐,因为很爱笑,名字里也有一个“笑”字,所以我们都叫她“笑姐”。笑姐吃饭有个习惯,就是明明别人已经吃饱了,她还会不断的往别人的碗里夹菜,嘴里还不断的念叨“多吃点多吃点”,大家都很疑惑,问了一下笑姐小时候的经历,我们才明白其中的缘由。原来笑姐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挨过饿,因为自己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所以现在总觉得别人吃不饱,因此就不断的往别人碗里夹菜啦了。声明一下,我们都很喜欢笑姐,因为她实在太爱笑了,跟她在一起你会忘掉一切烦恼。
好,现在把话题拉回来。
为什么自己认为自己明明不缺爱,而事实却是我极度的渴望被爱呢?
缺爱的表现跟原生家庭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深信现代心理学家的一个大众的观点:一个人的性格是在6岁前养成的。如果6岁前你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原生家庭的满足,长大后你可能会非常的渴求。我会想了一下我6岁前的生活环境,得出的结论是我并不缺爱,我的两个弟弟是我在9岁那年出生的,虽然弟弟出生后我会少了很大一部分爱,可那时我已经9岁了,基本的爱都已经满足过,可为什么还是这样呢?(关于我的成长环境,可以看看我写过的一篇《笋鹰的现在,过去及未来》)
首先,我对心理界6岁之前孩子性格的形成的观点已经松动了。其次,我很确认自己现在就是缺爱,对于我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是这么解答的。因为我在9岁之后的一些经历,导致了我很缺爱,变得极度理性,这段感受实在太痛了,因此被我压制到了潜意识当中。我的意识当中经常浮现出的是我9岁以前的不缺爱的美好回忆,导致我在意识层面认为自己不缺爱,但在潜意识层面,我确是缺爱的。而人的行为大部分受潜意识支配,因此我现在会“渴望通过照顾别人以寻求留住别人的爱”,来疗愈我那颗缺爱的心灵。
又,“渴望照顾别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可以满足我的“自恋”,自恋有两个表现,第一,我是对的。第二,我比你强。照顾别人,我会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别人会认为“我是好的”,这种优越感可以满足我的自恋。关于“自恋”不是本文的重点,以后有机会在聊聊。
【ps.以上的分析都是通过写此文时所抓取到的,通过写文章来疗愈自我是我现在所做的事。】
那认清自己“缺爱”,对我的当下有什么帮助以及我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呢?
我想,认清楚自己缺爱这个事实,我就明白了自己很多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后就不会那么做了。比如我在人机关系中会经常的以别人为核心,忽略自己的感受,致使自己理性发达,感性欠缺。以后我要尝试着在人际关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开心,愤怒等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不会活的以前那么累,总觉得有一道厚厚的盔甲在阻挡这我与别人的链接,从而更加真诚的面对别人,面对自己。(看清楚这点我就可以逃脱命运轮回的轨迹,去重塑自我,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应该我如何去做呢?
首先,知道了自己缺爱,我是可以自己给自己爱的,自己照亮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好一点,吃一顿大餐,奖励自己出去旅行等等。
其次,我可以找一个女朋友(哈哈,刚才在“现象场”中只是想想而已,这次可是真的)。通过亲密关系去照亮自己的生命。但我知道“爱的最高境界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两个人恋爱,不是病态的共生,而是: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共同去经历美好的事情,相互照顾,相互扶持,共同前进,遇见更好的自己。
罗杰斯
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那怎么能认识一个人的“我”呢?
罗杰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下面我摘抄一个进入别人“现象场”的例子,叫做“成为你的母亲”,具体操作如下:
1.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站着,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你的身体,如感受你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感受你的双手,感受你的脊柱,感受你自然而然的呼吸,放松;
2.想象母亲出现在你左边一步远的距离。尊重第一时间出现的画面,不要做任何头脑上的努力,比如修改想象。那么,在这个画面中,妈妈具体是什么样子,她的年龄,她的衣着,她的姿势,她的表情……看着妈妈的样子,看得越真切越好;
3.仍然闭着眼睛,左跨一步,进入妈妈的身体,并做出妈妈的姿势,就好像你成为了她。从现在起,你就是她;
4.睁开眼睛,以妈妈走路的姿势走路,以妈妈说话的方式说话;
5.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自动想起,妈妈留给你的一些关键印象,那么,试着去体验妈妈在这些关键时刻的体验;
6.进行十分钟后,停下来,站好,保持身体的自然直立;
7.右跨一步,离开妈妈的身体,进入你自己的身体,重新成为你自己;
8.闭上眼睛,感受你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的呼吸,大概一两分钟后,睁开眼睛。练习结束。
武志红老师常常引领大家做这样的两个练习,特别是“成为你的母亲”的练习中,很多人都会情感失控,有人甚至会嚎啕大哭。而且其中有很多人,本来在和父母关系中受到很大伤害,没法化解,但因为体验到父母的多个重大体验后,他们对父母有了深深的谅解。
(看完这些对你理解我进入现象场去剖析自己有帮助,故而摘抄过来)
【特别声明:以上抄自得到APP武志红老师心理专栏8月8日的课程,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