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英】东尼·博赞 巴利·博赞 著 卜煜婷 译
思维导图的产生,是源于作者想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当时,作者在大学二年级,有一天,他兴冲冲的跑到图书馆,问图书管理员哪里可以找到一本讨论大脑和如何使用大脑的书。
图书管理员立即指引他去了医学图书部。他解释说,他不想要动大脑手术,只是想知道如何使用大脑。图书管理员很客气的说,没有这样的书,他万分惊奇的离开了图书馆。
正是带着这样的疑惑,他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去使用大脑?当我们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创造力、记忆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被不断要求提高时,我们的大脑该如何应付?
书中提到“越是用功学习,记的笔记越多,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这让我想起我以前的一位政治老师,上课从来不拿课本,只带两只粉笔。进教室后,跟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记”,然后我们开始马不停蹄的记笔记,那个老师的课,是我们笔记本和笔用的最多的。可当时,我们也只是死记硬背,有时候并不理解有些内容的具体含义。
没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阅读、记笔记,我们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记笔记,背诵政史地,但成绩的浮动并不大。因为只是机械记录,没有思考,没有学会正确的记笔记。
作者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了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去研究诸如达尔文、达芬奇等的笔记,才有了这本书思维导图的出现。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我们真的很笨,很可能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件事中,普通人见一,有才华的人见二或见三,而天才见十,并能将其所见全部运用到艺术素材中。——埃兹拉·庞德”
思维导图,将你所知,用更为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加人的记忆和拓展能力。
担忧自己拙劣的绘画能力?没有人能一开始就成功,慢慢不断地去尝试,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这其实就是一本工具书,告诉我们大脑的喜好、该如何去做思维导图以及它的重要性。
思维导图应该被视为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更能考察一个人的总结、概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试想,只是通过一幅图,几个关键词,你就可以将一本书或者任何知识的串联起来,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忆力,更有对思维的发散性的考察。
之前也用思维导图记录一些看过的书,等回过头再看时,一些想要记住的内容会再现出来,这其实又是一个加工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将关键信息贮备了起来,需要时,它可以重新组合。
这个可以从小帮助孩子去做一些发散性思维的拓展。那天,我帮孩子做了个关于他自己的思维导图,孩子不断的将图往外延展,他特别喜欢这个过程。
我想,对喜欢涂涂画画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这种方式去记录一些东西,可以不用文字,直接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成年人刚开始,会纠结于自己画的好不好看,完美不完美,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能记录下来你想要记录的东西,就很好了!
书中的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