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选择正确的思维模式
这周一篇知识新闻聊到主动选择正确思维模式,其中聊到一个网球手的思维方式:在打球时牢记即使非常优秀的篮球选手投不中的机会也达55%,即使是一个很好的网球手也会犯许多错误:目标是应关注如何尽可能地打好这一个球,而不是或者担心弄糟或者担心分数的多少。
原来我也有意无意在主动选择,遇事只看该看的,不患得患失如果错了或者失败了怎么办。记得高中时候在读者上抄过一段姚明的话:我不停的跑,不停地跑,等我抬起头后,发现我已经到了我想要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很远。
面对问题的方法
过去的研究总是从定式、古人言论出发,研究那几本书:《论语》、《圣经》、《古兰经》等,是在对其引申和注解,受其束缚,像牛顿这样的大咖研究来研究去也是想着怎么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伟大。
如今的研究套路是观察到现象,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是由所见出发,归纳总结,而非心中先有一定见,之后用观察证明心中的定见。
虽然现代研究方法已经普及这么多年,我们也从小在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是科学的方法却并被有被接受,还是会看到有些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是被教育要诚实么?我们不是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好人么?局限于被教导的好人坏人,善恶等等。
《地球上的星星》
阿米尔汗之前的一部电影,讲述一个8岁的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并且捣蛋而被父母送到比较另类严苛冷酷的私立学校,在私立学校因为成绩问题被老师“重点关照”,日子水生火热,内心生出恐惧和绝望。阿米尔汗扮演的代课老师在一次代课过程中发展了小男孩的特殊,认识到小男孩是因为患有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读写障碍而无法好好学习,而不是因为老师家长眼中的不刻苦不努力。最后在阿米尔汗的特殊引导下,小男孩打开了心门,恢复了自信,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学业成绩,改善了和家人朋友的关系。电影强调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独特的星星,需要等同的呵护和关心。
现在电影看的多了,对于剧情就没那么多感觉,总想着还是那些套路,还是那些主题。但是不骄不躁地看了之后,这些电影还是会产生一些触动。想象着在印度,这些电影在引导着大众的价值观,能够一定程度帮助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减少对妇女的歧视和对特殊儿童的爱护,就不再感觉是内容老套的商业片,会觉得里面有一些情怀和一些能推动社会更美好的力量。
穷怕了
又到了收小麦的季节。
女朋友跟我说,今年他们家收麦子特别干脆。之前需要找收割机收割、拉回家里晾晒、晒干之后打包、等到合适时候卖掉。今年直接有人上门,丈量地的面积之后,给一个报价,后续什么都不用管,特别省劲,但是我猜我们家不会这样。
记得上年收玉米,舅舅和姨父家都是用机器收割,父母却为了省点钱,去地里砍玉米掰玉米之后拉回家里。当时玉米价格低,就一直屯着到现在还没卖。看着他们这么累我也尝试开导,希望能够花点钱少受罪,他们却依然笃信他们的人生经历获得的经验:钱是一点点省下来的。他们确实靠这一条,让这个家从当初的揭不开锅走到了现在小有起色。
我开始质疑我的说辞。注意力比钱重要,这是现在的观念。但是也记得在专栏里笑来回复了其中一个问答。一个人吃饭不做订外卖、衣服不洗送洗衣店、交通不用公交总打车,省下了大把时间和注意力。然后呢?省下的注意力用来刷朋友圈、聊微信、打王者荣耀看电视剧,而非用来增值。再看父母,他们可能看的更明白,他们知道省下来的时间变不成人名币,省下来的时间他们也没忙什么特别能挣钱的事,所以他们选择克制自己的享受的心态,忍受农忙的辛苦。
“考了那么多的试没想到是为了离开家,故乡再没有春秋,只剩下匆匆来去冬夏”。当下能做的只能是多打电话多关心,少让二老操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