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生命也有年轮的话,我只能说随着自己一轮一轮地变粗,忽然之间,猛然发现,自己肉眼凡胎观察到的世相,跌足掉坑总结到的教训,读书思考刷新的三观,跟当年教科书里宣扬的大道理以及老一辈人的谆谆教诲有很大的出入,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曾经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现如今已经变成了穷人思维;
加班熬夜鸡飞狗跳式没有方向的努力,是一种劣质勤奋;
努力合群,保持和大部分人步调一致,模仿大众,注定黯淡无光,成功的人只是少数,人越随大溜,越平庸。
你还在优哉游哉地刷屏,时间管理,治疗拖延已成了一门学问。
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地刷新人们的认知,一觉醒来,发现这个世界全变了。渐渐明白,那些年,我们信奉遵循的人生道理也并非固若金汤,稳如磐石。
金钱是万恶之源
记得初中语文课文里的名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丰富曲折,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多年后还记忆犹新。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说揭示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是万恶之源,为了钱人们置亲情于不顾。
当时也深以为然,还把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话“金钱能够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金钱能够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金钱能够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金钱能够带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当作座右铭。
直到后来读到一句话:《圣经》上说执迷于金钱是万恶之源,并不是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虽然依然认同易卜生的话,但金钱观就此发生了改变。
中国人的金钱观一直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讲求“重义轻利”和“安贫乐道”。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被人们千古传诵;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也不改其乐,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君子不言利,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都成了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表面上不好意思直接谈钱,但心里面又在狂算计得失。聚餐时大家抢着付钱,一来二去,各自都在心里犯嘀咕,上次我请花了两百多,他请才花了几十块,这次又轮到我,并且某某某总是在买单的时候去厕所,时间一长,再也没人提聚会的事了。趁别人车去外地,本想着省钱方便,谁知道加加油,掏掏过路费,吃个饭,回来一算,还不如自己坐车去呢。
赤裸裸地谈钱,多庸俗呀。但表面上不谈,心里又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这种表面大方,内心纠结的态度,导致我们对金钱的观念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彻底的拜金,疯狂地追求财富,像《人民的名义》里满墙满床都是钱的赵处长一样,也不花,就是喜欢闻钱味。要么清高自许,孤芳自赏,一提到钱好像沾染了满身的铜臭气一样俗不可耐,像古典小说中的酸儒腐儒一样。
中国人最喜欢讲情怀与道德,以至于真实地承认自己做某件事情,是为了挣钱或其他切实的好处,都觉得不体面,不高级。表面上疯狂地鄙视它,心底深处又狂热地想得到它。
嘲笑穿貂皮的暴发户,又为自己买衣服时一看标签就灰溜溜地走开感到悲哀;嘴里说房再多也只能睡一张床,自己又要在高房价的压力下气喘吁吁苟延残喘;讽刺有钱人精神空虚,转瞬又要残忍地承受自己一地鸡毛琐碎不堪的生活带来的孤独和寂寞。
阿Q式的精神安慰,人生百年终须一个土馒头,人生最悲哀的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但最最悲哀的是人活着,但没钱花。
马云说他不爱钱,我相信是真的,他对这个世界带来的改变,远远超出金钱本身的意义,但普通人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大方承认心底深处对金钱的欲望,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张爱玲说:“我姑姑说我是个钱迷。”
李碧华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
亦舒说:“要么给我很多钱,要么给我很多爱,要么给我滚。”
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你凭什么去看看?
高品质般的云上生活,优秀的的教育资源,你凭什么拥有?
资源,人脉,见识,品味,自信,自由,你凭什么获得?
恩格斯说:“人类的贪婪、欲望和永不满足,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杠杆。”不得不承认对金钱的追求是大多数人起早贪黑熬夜加点努力工作的原动力。但你非要说有人这么做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只能表示呵呵。
毕竟,金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给我们的最热烈的掌声。
如果有钱是一种错,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宁愿错上加错。
金钱确实买不来快乐,因为金钱本身就是快乐。
平平淡淡才是真
年少时的笔记本上,总会写下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那时什么也不懂,只是喜欢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后来渐渐发现,生活岂是你想平淡就平淡,岁月岂是你想静好就静好,年纪轻轻,涉世未深,什么大风大浪也没经历过,凭什么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就像一个没生过孩子的人大谈育儿,没有任何说服力。
联想集团的董事柳传志,年轻时上山下乡,当过知青,干过农活,挨过饥荒,44岁攥着30万港币,成立香港联想,摸爬打滚,鏖战商界用27年的时间拼出一个年收入2800亿的联想帝国。如果晚年的他坐在自家的阳台上,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喃喃地说,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平淡是他历经坎坷挫折后的云淡风轻,是风景都看透后的淡然,是经过岁月洗礼的人生智慧。
文人偶像苏东坡年轻时狂傲自负,自诩“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惭愧地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人人敬仰的士大夫沦为受尽刑法的阶下囚,从庙堂之上皇帝身边的红人到江湖之远无人问津的闲人,历经磨难,饱受艰辛。晚年,他写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他追求的平平淡淡是九死一生后,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引入国内,在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演艺等方面均有不凡的成就,后超然尘外,剃度为僧,钻研律宗,成为一代佛学大家。他追求的平平淡淡是绚丽至极归于平淡,是热烈绽放归于寂然,是豪华落尽见真淳。
所有的平平淡淡都是从苦里熬出来的,不入世自以为出世,以为自己活佛涅槃,是矫情,是做作,是无病呻吟,是隔靴搔痒,是明明庸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久经沙场擅躲藏,历经世故最天真。
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基本上每个人从小都会被教育,人美不在外表,而在心灵。一个从小就爱穿衣打扮,描眉画眼的女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被父母老师批评教育的。
成年后才发现一个人在最好的年纪就应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样才不至于辜负自己。即便追求心灵美,但也不妨碍外表美啊。
漂亮的人不一定肤浅,但丑陋一定是深刻的。没有人有义务通过你邋遢的外表来了解你高尚的而灵魂,一味地追求心灵美也是一种肤浅。
《大话西游》里牛魔王的妹妹施展移形大法,把紫霞仙子移到猪八戒身上,至尊宝抱着承载紫霞仙子灵魂的猪八戒的肉体,吻不下去,直接吐了。一味地追求心灵美,怎么没有人对一头心灵美的猪感兴趣。
人是视觉动物,看上去赏心悦目的人,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如果能通过精致的妆容,不俗的衣品,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何必苦哈哈地费尽心思抖机灵向别人展示你那高尚美好的心灵呢?
记得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大学生兼职去超市做促销,辛辛苦苦站一天30块钱,然后一个比她高比她瘦比她白的女生做礼仪,站一天100块钱,然后一个比她更高更瘦更白的女生,展销会上宣传产品,几个小时的活动一结束,拿到300块钱。
外表美也是职场核心竞争力之一,放眼望去,如今社会上的女精英,无论年龄大小,个个都是又美又靓,无一例外。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在这个快餐式的时代,没有人有时间精力,慢慢悠悠像读一本书一样,用尽一生去了解一个人。始于颜值,你连好看的皮囊都没有,人家都没有心思看你第二眼,何谈才华人品呢?
美美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朝气蓬勃拼尽全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年华老去,方觉不负此生,理直气壮地感慨一句: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