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文题,你是不是想起了二年前爆红的那篇故事文:《我是范雨素》?是的,今天我正是因为读了它,才想着要来写点什么。

我和范雨素差不多是同一年代的人,在她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相对她的经历更丰富,命运之途更多舛些。
她初中文化,以“育儿嫂”的身份华丽转身,成为知名作家。她的成功让我想到了余秀华,一位脑瘫诗人。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个论调:成名成功需要事件加持。余秀华在身体上有残疾,范雨素是位普通的“育儿嫂”,这样的角色身份或许可以看作是加持因素,自然给人们带来某种冲击。并且会想:她们都能成功,为什么我不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疑有正面积极的激励效应。如果从商业利益出发,相关人员抓住这个契机:出书等。使作者出名,让商家大赚一笔。
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就算是这样,可惜你不是余秀华,我也不是范雨素。
认真一想: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它必然的因素。你先得思想的是,你能写出如余秀华水平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么?你也能写出如《我是范雨素》这样的故事吗?问题就简单了,问一问自己:你写得出吗?
写出成功的作品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真正加持的东西,我认为是一个人的积累。唯有厚积,才可能薄发。
范雨素称她六七岁就可以读小说,能读懂竖版《西游记》,十二岁读《红楼梦》,当代课老师,只身南下海南岛。别人我不知道,想想自己在六七岁刚上小学时,还在玩泥巴。懵懂不知世事,愚劣不懂文章。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什么课外书,更别提小说了。印象最多的是小人书。那个时候电视上播《红楼梦》,身边大人们都说看不懂,我也根本不知道它讲的是怎么一回事。十二岁出远门,我也做不到。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时已经十八岁,可笑的是还半途而返。
范雨素说她自小就喜欢阅读,报刊杂志当时能见到的一应书籍等都尽拿来一读。她的大哥有当文学家的梦,她有一个能说会道坚强的母亲。对文字的热爱,自小形成。
在北京打工期间,跟老师学习过至少一年的写作。从《我是范雨素》一文看到,不仅能把故事说清楚,说完整,还有对叙述节奏、结构的把握。至于文笔是每一个作者具备的基本功夫,不提也罢。
所以说,人家出名成功并非偶然事件,也不是机会主义。
联想到自己,打小就没有显示出过人之处。稀里糊涂,浑浑噩噩,不明就里,长久以来一直像个长不大不谙世事的孩子。
上小学时因个子长得比其他同学高些,老师便叫我帮他割牛草,扛树段。到了初中,凭本性学了点书本知识,显出比顽皮的同学能安静学习一点。初三成绩一直排前,只可惜自个没有悟性,无人点拨,没有开窍,错失了中考就业的机会。到高中时期,开始读一点杂书,多是杂志,也接触过为数不多的小说,比如杨家将,春雪瓶,直到后来才读到红楼梦,三国之类。总之,接触晚,还极其有限。但初中时写过两三年日记,直到后来喜欢写点零碎文字。因为性格内向,话少,就把心里想的,常常写在纸上,权当自己跟自己说话。
没有考上大学,当时我是无所谓的。人糊涂么,大学有什么了不起,对吧。那时倒也意气风发,于是出来奔前程,实则也就是打工,不想一打就是若干年。
直到去年,才开始在简书写文字。认真一想,活这么大,是迄今坚持最久的一件事了。
多年来,我常处在迷茫之中,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追求什么?而写作仿佛是巧合偶然在路上碰到的,不想就这样还一直在坚持走着。
傍晚散步时一边走一边想:今天的日子如昨天的重复,没有改变。如果这样下去,我的生活也不会改变。我如此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每一处草木花开都给我不同的体验,只是限于此,使得我的感受也局限于此。如果我的生活得到改变、提升,我想我笔下的文字会更有温度力量和意境。我对优于现在的生活,和高一层次的自己是多么地渴望啊!
今天认识范雨素,是件高兴的事。她当初也没想到自己的文章得到如此大的反响。也就是说,只顾耕耘,不问前程。这点该学学范雨素。不然背着功利心上路会迷失自我,是件可怕的事。我相信,如果你是那块料,上天终不负你。
我希望得到指点,希望自己多点学习。不管怎样,我不会放下手中的笔,一直写,一直写下去。
相信未来可期。
我是一山晚啼。一位真诚的作者。记录真实的生活,写普通人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