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生就不善于处理不确定性或随机性,或者说严重低估了随机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这使得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发生错误。
随机性应该怎么定义呢?我不认为随机性就是完全的随机,并不是说事物是完全没有因果联系地随便发生。而是这个世界错综复杂,环环相扣,每件事物都同时牵涉更多的事物,变量多得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我们只能掌握少数的几个变量。我们所不能掌握的那些变量打包起来就对我们表现出了随机性。我是相信因果关系的,但由于不能掌握的变量过多,使得我们能掌握的这小部分因果关系犹如螳臂当车,拿着一个带着成千上万变量的函数,却只能往里面填少数几个我们能知道的,却预期结果能如我们想象的那般。
在我们的词汇中,跟随机性最接近的词汇是“运气”,但这两者还是有差别的。运气,“气”在我们的印象中更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是反因果关系的。这使得很多人拒绝相信运气的存在,崇尚努力的人呢不愿意为自己的不成功找借口,成功的很多人呢也不愿意让出自己成功的功劳。而我理解的随机性则是符合因果关系的,只是我们对“因”的掌握还不够全面,使得“果”扑朔迷离。
诚然,有些事情天生的随机性就比较少,有些事情本质上就带有更多的随机性,如李笑来所说的下棋和赌博。把范畴往小了看,随机成分可能少一点,往大了看随机成分又会多一点。譬如,成功到楼下吃一碗米粉的随机成分比较少,但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随机成分就陡增了。
低估随机性的结果
不愿意相信,或者没有意识到随机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个是事后归因,一个是由事后归因衍生出来的幸存者偏误。
说说事后归因。《人类简史》中提到一个观点,人是靠“故事”,靠虚构的能力来实现大规模分工合作的。我们用故事来组织归纳一切东西。看成功人物传记,作者会说这个人在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一种霸气,并“xxx 地为日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而不会说“这个人小时候看不出什么牛逼的地方,青年时期也看不出牛逼的地方,反正最后他也不知道怎么地就成功了”。股票专栏记者肯定会说“因为 XXX ,XX 股票因此大涨8%”,不会说“XX 股票因为一系列难以知道的原因涨了8%”。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作为读者的我们很难接受无厘头,没有原因的东西。纯粹知道某件事情的发生,却不找个原因来搭配它,我们的大脑不适合这种机制。
但对于诸如一个人的成功以及股票的上涨下跌这种大随机性事件来说,这些由于我们的强迫症总结出来的原因真的是促成这件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吗?或许不是的,或许这个硬拉出来的原因只是一千个变量里面的唯一一个我们能感知、掌握到的而已,其它999个变量我们都无从知道。但由于这么一总结,我们就天真地以为我们可以复制这样的情境来让这件事情重新发生。另外999个变量组成出来的随机性就这样被我们忽略过去了。
事后归因带来的恶果就是,我们会盲目相信成功人士总结出来的经验,认为“成功可以复制”。但很少成功人士愿意承认“运气”这个东西在他们的成功中所占的比例。他们固然总结出了一套经验,但是这套经验是否对他们的成功只有十分之一的促进作用呢?甚至还有可能是反作用呢(由于随机性、运气的影响更大从而抵消了这部分反作用)?所以对这样的经验,我们还是要辩证看待的。
说说幸存者偏误。假设随机性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就说明有些人有可能并非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最终也被运气的大筛子给筛出来了。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像六合彩,几十个球都希望成为最终那个特码,于是它们拼命“努力”装点自己,极力变得色彩缤纷希望脱颖而出。但它们不知道决定它们能否脱颖而出的只是大转盘的那一瞬间而已,颜色什么的基本不起作用。因此各类记者拿着话筒去问成功的人,“为什么偏偏是你”,并总结了这个人的特点从而得出成功的经验的时候,正是犯了幸存者偏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万骨可能也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情,但却没能有同样的结果,因为那个转盘刚好没有选中它。
所以 Taleb 在随机致富的傻瓜中提到的,判断一个“成功”的含金量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个事件本身的随机性大小,以及参与尝试这个事件的人样本是否足够多。随机性越大,参与的人越多,越可能发生随机的成功。
还是天道酬勤
说了这么多,我由此的结论是,不要过度迷恋成功的经验,尽管出自成功人士之口。它们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反的,更可能只是其中很少的部分。但你从参考的角度去看,你可以发现很多你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维度和变量。
你可以尝试遵循他们的路径,但在没有达到同样结果的时候根本无须沮丧。在尽力掌握我们能掌握的变量,让整个事件成功的概率再往上提一点点,剩下的就是不断调整和尝试,天道酬勤。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