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书不多,整整数来也不过6本,其中一本是三月未读完的,却是新的一个开始。
李娟:牧场系列
这个月,最大的讶异,是我发现,我其实一直在文学的门外,我似乎从未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的语言。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进步?我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表达才是真正适宜文学的表达。这是一种莫名的情绪,感觉很奇怪,却又有些真实。
还是按照老规矩梳理一下四月的阅读情况。首先我最喜欢的书,也是本月最大的收获,是我遇见了作家李娟。或许是一种偶然的缘分,当我在微信读书看到推荐:《九篇雪》,猛的一下就被吸引了,那一瞬间,这个书名给我无比多的遐想,一种很惊喜的好奇涌上心头。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被用数字“九”和最最纯洁的“雪”来形容呢?这几字莫名其妙的就有一种魅力,似乎把一些很特别的美好收拢在一起,被珍视和收藏。不得不好奇和惊叹,什么样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书名写成这样?可能这也是我自己莫名其妙会被吸引的一个点吧!
李娟这个名字相当陌生。寡闻的我竟然是第一次知道。而我在了解这个人之后,感觉好挫败,怎么能错过这样的一个作家呢?我平常读的都是些什么呀?
目前我读完了两本李娟的作品:《九篇雪》和《我的阿勒泰》,她的作品还有很多,我几乎属于一种迫不及待的状态。有些东西很想再重读一遍,但是又期待着前面的未知,然后就处于一个拉扯自我的感觉中,但是整个阅读过程,我都很享受。就重点说一说,刚读完的作品吧。
我目前最喜欢还是她的处女作《九篇雪》,看到一些读者说,这本书整体上还是略显稚嫩,如,文字的打磨,行文布局等与后期的作品相比,不算成熟,有一个新人的痕迹。但是我可能关注的不是这些,而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的那种悸动,莫名的共鸣,在引导着我触动,思考。
文字中的李娟,就像一个在初初摸索这个世界的人,她在贫困、荒寂、流离的生活中,或许是在夜晚仰望帐篷顶的时候,在小河边洗衣服的时候,在颠簸的小破车里的时候……眼中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她的畅想、思索,对大雪、深山、河流、草原、牧人、牛羊、家人,自然而然的洋溢出感情来。当然,这个姑娘,偶然的挣扎、不安、不甘也会隐隐的透露出来,偏偏她笔下的文字,就是如此的简单、干净,又是那么的能够把我带进那个世界。
娟姐说(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为娟姐或娟姨,我更喜欢娟姐一些,似乎拥有那样心灵的娟姐是永远不老的),在写《九篇雪》这些文字的时候,她正深深的爱着一个人。当你看了序言,怀着这样的心情去翻后面的文字,你会看到这个女孩儿,那些藏不住的小心思。平淡的生活中,或许在她那些孤寂的日常里,正是心里的那个人,鼓励着她把自己所见所闻都一一记下来,想要告诉那个少年郎。如此纯洁的情愫,其动人的程度,语言千千万万所不及。
在《绣满羊角图案的地方》一文中,她说“倘我能——倘我能用我的手,采集扎破我心的每一种尖锐明亮的颜色,拼出我在劳动中看到过的,让我突然泪流不止的情景,再把它日日夜夜放在我生活的地方,让这道闪电,在我平庸的日子中逐渐简拙、钝化,终有一天不再硬硌我的眼睛和心——那么,我便完成了表达。”她渴望着“一方干净的毡块”,以供她“飞针走线”,“在有爱情的地方绣上一只又一只的眼睛”。娟姐的爱情是美的,安静的暗恋细水长流般慢慢滋长。然而若用“爱情”来解读她,那真是太浅薄和冒犯了。
读完全书,你会看到她的幽默,面对贫困和流离时的淡然,会看到她对身边事物,自然流露出的关怀,细细碎碎的思索,在建构着她自己的世界。她似乎很安静,却又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想说,入眼的人和事,都会在笔下变得有了自己的思想。森林、星空、雪、蝴蝶、外婆的草帽……一切的一切,吃的、住的、玩的,都可以笔下生花。抛开诗意的笔触,平凡的生活会磨掉多少激情,又或者说,在平凡、穷困中,还有多少人可以看到生活之上的东西呢!很难,时常被琐事所携裹,被情绪缠绕,平心静气的生活尚且难以企及,又何况是在琐碎中获得安宁呢?
我读娟姐的书,不时心生敬意。安宁生活的我,一地鸡毛,无力收拾,面对她的那些颠沛流离更是羞愧难当。我佩服这样的灵性,有访谈说,她是天生的作家,是阿勒泰的精灵,是新疆的三毛。这些标签她自然都担当得起,只是,在我看来,她与三毛确是迥然不同的。三毛的世界更大,她向往着未知的一切,去探索,疯狂的燃烧所有的生命热量。而李娟,她似乎是安静的,坦然的接受着生活并在平凡中思考和感悟,把外在事物的平凡之景,渐渐熔铸为自身之厚重。
所以在《九篇雪》里,会更加看到一个“原初”的李娟。
而《我的阿勒泰》,我也同样喜欢,在读到《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一文时,我几乎是和她一般的悲伤,那个追逐草帽的外婆,嚷着故乡的花脸雀,孤寂的宿在了新疆的土地上。娟姐说,“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她一直挽留的外婆最终还是离开了,不知那时的她悲痛到何种程度,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聊以自慰呢!
在《乡村舞会》上,她浓墨记下了自己喜欢的那个少年郎。羞涩、胆怯、默默痴念着,那一晚的她,像极了多少暗恋中的你我呢!少女的情愫,迟疑又美好,最终悻悻的遗憾收场。似乎一切都未曾发生,一切又是如此深刻。那些如春草萌发般细嫩的深情,纯粹、干净。多希望那时的娟姐勇敢一些,可是细想,或许这些遗憾才是青春正常的样子,不是所有相遇的都有结果,那些道不出的朦胧心意,才是在爱情里最真实的自我。或许所有没有结果的暗恋,都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爱情,不惊不扰,唯独乱了自己。多年后再想起,依旧可以笑的如那时的自己一般开心。
再情绪化下去,我这四月是结束不了了!就到这儿吧。更多关于李娟,关于她笔下无垠的草场,巍峨的雪域,奔流的大河,掩映在森林中的群山……关于那广阔的天地,关于她不断迁徙的家,关于她的欢悦、痴念、悲伤、沉浸,她的文字正在等你,去阅读,去共鸣。
接下来聊一聊三月打开,四月初读完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是部沉重的作品,读起来不会很舒服。压抑、不可思议、愤怒、怜悯等等情绪都会出现,读完了之后情绪会相当的复杂。或许救赎这个词勉强适用在主人公身上。这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而是关于原生家庭、独立人格、教育等等比较大的话题,但是当一个具象的真实故事放在面前,或许这种思考会更加深刻。
塔拉:《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塔拉面对的父权、暴力、性别歧视等诸多原生家庭加注的困境,似乎在那样处境下的她,是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被家庭塑造成型,与外界格格不入的。这本书记录了这个打破、重塑的过程,最终会看到一个全新的塔拉。故事其实很简单,可是破茧重塑的过程太过于艰难了,每次看到塔拉要认输,要退回那个壳里,认命的时候,都会心里一惊,甚至莫名其妙的控制不住的难受。在塔拉游移在自我认知与被塑造观念之中,一度认不清何为真实的时候,人物透露出的压抑、无措,会自然而然的感染我。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对于审视自我,思考成长本质或许有一定的作用。
毛姆的《刀锋》,也是四月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都相当高,甚至N次刷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拉里战后创伤,回到家乡后,抛弃了过往的生活,开始了追求人生终极真理的道路。或许阅历太浅,我很多时候无法去理解拉里的做法,他的自我放逐,抛弃爱情,突破世俗,心怀悲悯,无数次去经历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生活。所谓“人生意义”这样宏大的话题,答案总是模糊的,甚至没有答案。故事里的其他人,伊莎贝尔、索菲、苏珊、埃略特等,生活更真实,他们都是世俗意义上的人。当拉里这样一个人出现的时候,精神追求和世俗价值摆在了对立面。据说拉里是以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为原型塑造的。总的来说,这可能是一本需要有些阅历再来重新阅读的书。
毛姆:《刀锋》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接下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可能在于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女性阅读的书吧。伍尔夫的文笔细腻,睿智,充分表达了她自己对于女性思想和女性的整体思考。据说,这本书被视为女权主义著作范本。其中最被人熟知的一句话是:“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对于性别的观念,没有那么激烈,相反,她更多强调女性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强调女性的独立。这种“独立”,一是经济地位的独立,二是创作的独立。女性的创作与男性是不同的,她提到诸多的女性作家,从出现、转变到有自己的特色,会给我很多的思考。
在书中《一间自己的房间》只是其中一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她的女性观念。还有《妇女与小说》、《诗歌、小说和小说的未来》等等文章,更多体现了她对于文艺的一些思考,对妇女创作的细致剖析,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本理论性的著作。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确实值得细细品读。伍尔夫的另一部的作品《达洛维夫人》正在阅读中,而我几乎处于懵的状态,不知道读完会不会好一些。
四月的另外两本书就属于很理论的书籍了。一本是《论集体记忆》,一本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前一本高度学术,就不写读后了。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类似这般的著作,会扩大思想的视野。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大浪淘洗后依然熠熠生辉,读这样的书,会发现日常习以为常的理念、观点,原来很早就被这些伟人给勾勒了出来。书中的结论早已熟知,而那些层层论证是最吸引我的,只有读过,才会明白这些文字承载的厚重。商务印书馆的人文社科经典丛书,还是希望每月都能读一本吧。
四月结束了!最最惊喜的就是遇见李娟。她的牧场、向日葵、阿勒泰都会在五月的计划中。娟姐说,“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期待五月更多的精彩吧!
米子:一个内心柔软但渴望野蛮生长的姑娘!如果过去不够好,那就从今天开始!微信公众号,溪畔姑娘。期待与您一起读书,成长。如果有您觉得尤其值得一读的书,欢迎推荐交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