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乙木的第57篇文字

有时候,我会想,大学教育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是专业技能,是社会良知,还是完整的人格。一万个人也许有一万个答案。
于我而言,大学教育赐予我的一点收获,便是一种思辨精神。
大学以前,我对世界的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书本和亲友的言传身教,对这个世界并没有自己的看法,即便有,也是这庞杂声音里的一两个微不足道的音符。
所以,对那些进入我脑袋里的知识,我基本上不加思索的全盘接收了。
努力理解它们,吸收它们,并用它们作为思想的基石来构建最初那个简陋的世界观。
源自这个世界观里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没有经过任何审视和鉴别,就直接映照在了外部世界。
如同一个机器人,接受命令,输出动作,不会质疑命令的恰当性。
后来,在大学遇到了很多的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对整个世界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这种看法是否合适,是否正确,是否积极。
我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在思维与观念上的差异,有时如同一条鸿沟天堑,无法弥合和逾越。
这一点认识,是我大学的收获之一。原来这个社会有如此多不同的声音。
这种差异造就了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人们会对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面红耳赤,甚至有时候拍案而起,不欢而散。
个体只关心自己的立场而放弃逻辑判断,抓住对方语言和思想上的任何一点瑕疵,紧咬不放,想要给对方致命一击,群体也是如此。
最后,个体之间的讨论已然超越具体问题,而成了一种情绪输出,最后有逼得理智退场。

慢慢的自己也开始疲于这种争论,因为说服别人很难。
带有既定立场的讨论,最终得不到任何共识,只会看到一地鸡毛。
我有时候会想,现在这个社会法制相对健全,大家的争论还可以止于口头,如果放在古代如此激烈的争论可能已是刀剑相向了吧。
我们这个时代,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理念,观点。这在某种程度的上激化了上述现象。
个体可以找到更多的佐证和支持者,来叠加自己的立场,而让自己变得张牙舞爪,最终,变成一个现实世界的键盘侠。
不知什么时刻,我开始接纳思辨精神,进而是怀疑精神。
这对于一个思维上病入膏肓的人来说是一剂猛药,他有可能催货拉朽的摧毁你的思想体系,也可能救活一个“将死之人”。
思辨和怀疑叫我把自己的思想体系彻底的重检视了一遍。这个过程很漫长,毕竟剔除思想上的脓疮是一项无形的工作,也得不到其他人的帮助。
大浪淘沙始到金,自此我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甚至处理亲情的时候,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广阔的视角。
怎么说呢,就好像是一个近视的人,某一天,终于带上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近视眼镜。眼前的世界终于清晰了。原先模糊的事物不再模糊,困惑的也不再困惑。

倒不是说我看清了这个世界,只是看轻了自己。
这种思辨精神就像一把利剑,遇到难题我便毫不犹豫拔剑而出。它让我有信心平静而包容的看待外部世界,也能帮我检视自己的思维,不让它走极端。
思辨精神也创造了这样一种可能,它可以让个体成为自己的导师。
如果有的方法可以被称为方法的方法,那么思辨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思辨精神让个体对外部的世界保有一个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即便遇到一些荒唐的令人发指的言论或者行为,我更愿意去分析背后的因果而不是条件反射式的判断。
这世上的东西,你可以选择相信,或者不相信,但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
凭借好恶,凭借经验,凭借直觉?哪一个会更容易接近真相?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人不是机器人,生而为人是有许多先决条件的,父母,性别,肤色,家庭,教育,贫富,等等,都会给一个个体赋予一份“先天的立场”,它限制你的思维和视野,叫你无法摆脱,这就是命运的强悍。
即便是最完善的教育也不会抹去它的影子,也许只有思辨精神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它的影响。
如果,大多数人能以思辨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看待他人,可能这个社会会温和许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