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这句“低效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变得特别流行。有多少人在看到这句话后,纷纷将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正常的朋友约饭拒绝掉了,同事邀请的派对也拒绝掉了,逐渐地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自己。
然而,所有真正的独处,并不是刻意而为之,它只不过是一种生活选择罢了。
激起我写这个话题的原因,是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提问,叫做“大学生每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图书馆会不会丢人?”
看到这个话题后,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

我是个不太喜欢迎合别人的人,或者说骨子里天生就有些孤僻。
然而,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住着形形色色的人,容不得你对环境做挑选。
还记得大学刚开学的时候,一个宿舍四个女生,大家都喜欢成群结队去军训、去吃饭、去上课……
也许,是我还未褪去高三时期的那种紧张感,做什么事情都不喜欢拖拖拉拉。干净利索些,这样也能节省不少时间。
渐渐地,我发现每次我洗漱完都要等上个十分钟,哪怕其他宿舍都已经走光去军训了,我们宿舍的姑娘却还在磨蹭。
经过一番思考后,我向舍友们说出了我的想法。好在大家也能理解,毕竟如何选择是件个人的事。于是,我开启了每天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吃饭的生活。
可能是我天生悟性差但又比别人勤奋的原因吧,每次考试都能拿下第一的位置。渐渐地,一个个骨子里也希望上进的同学开始向我靠近。
对于她们的举动,我从不排斥,我还是很高兴熟悉一下原本不了解的同学的。
但是,我和这些人很少会约好一起做什么。因为亲近的这些人大概也知道了我的性格,不会刻意要求说必须要和我一起。

到了大二,我的绩点达到了转专业的要求。在我成功的转过去后,辅导员告诉每个转专业的人说,因为这个专业的宿舍没有空余的床位了,每个人还是住在自己原本的宿舍。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既不能和新专业的同学一起从宿舍去吃饭、上课,也不能和原专业的同学一起吃饭、上课。
最常见的就是这样的状况,我去上课了,原专业同学没课。原专业同学去上课了,而我没课,大家一天下来只能在睡觉前照个面。
和新专业的同学又是这样的情况,大家从教室里出来后,你往东走,我往西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处理的事,大家的宿舍也不在一栋楼里。
我独自一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原专业的同学。她们总会问我一句:“你怎么一个人吃饭啊?”
貌似我这样的行为在她们眼里不太正常,从某种角度意味着我不太合群。
我确实总是一个人,但我从没觉得这样做,看起来有什么特别之处,更不觉得丢人。
我在之后还和我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聊过这件事。
我说我的观点一直都是:独自一个人做很多事情,不代表她没有朋友,而是大家有事时各自忙各自的。周末空了约在一起玩耍,没必要做什么事都要在一起。因为时刻在一起,很多事情要互相迁就耽误了时间。
朋友告诉我说,她心里也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
我想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的原因吧。
尽管在大学的后几年里,我也交到了几个知心的朋友,但是我仍然在很多情况下,独自一个人吃饭、去图书馆、看电影……
这世上的很多事没有必须和不必须,一切都是个人的选择而已。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都是有自己的任务和使命的,不可能时刻都与别人捆绑在一起。
如果觉得一个人独处是舒心、自在的,那就将它进行到底。
我也是个特别在意别人眼光的人,但貌似在前几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生活说到底是为自己而活的,别人的评价又与我何干。

为什么“低效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句话能如此流行,我想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还记得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的反常规姿态在你的圈子里是常规姿态时,那么你在世人眼里表现出反常规行为就并不困难了。”
喜欢独处在别人的眼里很不合群,但如果一个人的圈子里聚集的都是这样的人,那它就变成了一种正常现象。
如果心里还是有所顾虑,那可能是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圈子。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的自由才达到了最大化。就像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最自由的。”
我们的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在没有伤害到别人的利益下,我们有权选择一种我们想要的生活。
所以,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喜欢独处?我只能说是我的性格使然,而后成为了一种生活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