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养老/家庭养老更可靠。
这是前两天大连海事大学的同学找我讨论一个辩题。那位同学的持方是“社会养老更可靠”,对手是一个协会的辩论队。单看场上表现的话,同学所在的队伍实在是更好些——其实是对面表现得实在太差:逃问题,不承认已经达成的共识,对辩手的人身讽刺……
但他们最终输了比赛。同学给的理由是碰到了心证裁:“两个评委点评的时候就直接说:我是研究经济的,我认为社会养老确实存在问题,所以我支持反方。”
所谓心证裁就是自带立场的裁判,意识中对辩题有强烈的倾向性。最出名的心证裁莫过于董明珠女士,她在某届辩论会上讲到:“我不管辩论双方表现怎么样,我赞成辩题中的那一方的观点,就判那方赢。”这与同学遇到那个评委有异曲同工之处。心证裁加大了不被看好那一方的论述难度,本来应当公平的辩论从起跑线上就不再平等。心证强到一定程度甚至直接抹杀了一方赢的可能性。
我听了同学的陈述也是义愤填膺,后来复盘了一下比赛发现心证并不是他们输掉比赛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先看标准,他们的比较标准是:“何者更能缓解养老产生的矛盾”,这一点和对方的标准“何者更能保障老人获得持续稳定的生活”都是侧重于解决问题。反方一直在讲两点“老人的养老不只需要物质还有精神”大概就是子孙绕膝天伦之乐的意思,“社会养老资金缺口以及管理效率低。”给出的理由是社会养老还有监管审查等多方面环节,不如家庭直接投入来得高效。
第二点的拆解容易些,反方需要比较“监管审查环节对整个体系运转提升的效率”与“投入这些环节的钱”那个更重要。再者也可以推而广之:“所有的社会工作都有审批与监管,是不是都交给家庭来做更好。”这种类比问题很多,想起来也不太难。
第一点则是反方的天然优势,传统观念里家庭的重要性不可撼动,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也是每个老年人的诉求。正方在场上的策略是讲“代沟”和“空巢”,代沟导致交流障碍而空巢导致无法交流,效果并不好,因为诉求确实存在而社会养老的模式确实难以解决。( 多说一句,如果我来讲这个点,可能会反问:“是,我是有与儿孙交流的需求,可是我还有跟老太太跳广场舞的需求呢?你家庭养老怎么解决? ”)
后来正方做出了让步:“我们承认家庭养老更好,但是更好是不是更可靠呢?”这句话本身没问题,但结合双方的比较标准,问题就出现了。
我们发现,双方的标准总结一下,好像都是“何者更好”哎……
这个辩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讨论,时间过去三十年,辩题的社会背景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方在场上讲的点却变化不多,或者说基本交锋的点始终是对“可靠”二字的理解。
解决矛盾就是可靠吗,或者说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可靠的方法吗?“非诚勿扰”里面有一个分歧终端机,解决起问题来又快又稳,但是说它可靠吧,好像差点意思……
稳定就是可靠吗?也不见得。一个逢考必挂的人跟一个逢考必过的人一样稳定,是不是这两个人一样可靠?
两者结合一下,能够稳定地解决问题(反方立论)称为可靠,没问题吧。好了,在评委本身认为社会养老有极大问题的基础上,正方主动承认了家庭养老更好……我了解到正方的逻辑大概是:“家庭养老的上限高,而社会养老的下限高。”这没问题,但是你这下限高是高,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一样不符合我对“可靠”的定义啊。
想要说服这一类心证评委,就需要重新定义可靠……
看完比赛后我开了一个脑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