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看了丘成桐的一篇文章,又看了复旦大学陈果教授的演讲,颇有一些感想。
中国人想做点正确的事,就得顶住现实的压力,得特立独行一点。
丘成桐说,他在小学学习的时候数学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因此他大部分时间花在看书和到山间田野去玩耍。他还说:我小学的成绩并不理想,但父亲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成为我一生不竭的动力,可以学任何想学的东西。就是这样一位小学学习不好的孩子,长大之后获得菲尔兹奖,成为数学大师,然而现在多数的家长,其心态还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所以一旦孩子成绩不理想,他们就焦急了;于是小小孩子便上起了补习班,玩耍时间被占据。如果你用丘成桐的故事劝说他们,他们一定说:那是丘成桐,有几个丘成桐呢?
再看看周围的朋友、同事,都带着孩子“战斗”在人生路上,不惜花重金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于是很少有人能沉得住气,心平气和,往往也加入这“战斗”的大军了。所以说,要想坚持“快乐自然成长”的教育理念,是得顶住现实的压力,得特立独行一些才行。
陈果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你好,好奇心”,她说:“能让我们终身快乐的,恰恰是那些没用的东西,能让人类的文明显得如此灿烂的,就是那些没用的东西。”然而我们很多人看到这些话,一定会冷笑一声:无用的鸡汤!他们往往会反驳说:“我天天追求这所谓的有趣,这些无用的东西,试问我如何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怎样面对贫富差距现实的落差?”现实是最真切的课堂,在现实的压力下,多数人都趋利避害,选择追求“有用的东西”了。所以说,陈果教授的这些想法,在中国社会中是异类,中国人有个成语“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做学问也是为了有用,中国文化素来缺乏“超功利的价值追求”,这也是中华文明未能产生科学的原因。时至今日国人也多是以“升官发财”为人生目标,所以说陈果教授的观点又是可贵的,到今天我们仍然缺乏创新成果,在发达国家身后亦步亦趋,也是因为我们缺少这种对“无用的追求”。当追求“无用而有趣”成为普遍现象,而且不在为人嗤笑时,“德先生”才算真正在中国落地了,中国人的创造力也将真正焕发。
不过在这之前,还是需要一批人顶住现实的压力,特立独行一点,坚持追求无用而有趣之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