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我放在书架上,是去年的9月份。而今天才读完,不能不说是自己怠慢了它。
在这本书中,不仅读到了李镇西老师对陶行知先生“民族之魂,教育之光”的崇敬,也读到了李镇西老师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在当代的解读。
无疑,它是一盏划破迷雾的指路明灯。
关于“大先生”:陶行知先生是被世人尊称为“大先生”。他之“大”在于:(1)大道德:超越个人一切功利的人格,教育就是信仰,怀着爱心,心里装着每一个孩子。(2)大理想: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来”,这里的“大事”就是指先生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伟大抱负。(3)大胸襟: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办好中国教育。(4)大思想:他思考着民族和国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5)大学问:要有手不释卷的习惯、博览群书的阅历、学富五车的积淀。(6)大智慧:能与时俱进的面对新问题,提出能超越是空的、针对性的策略、技巧和方法。
关于教学: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他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这个过程中,先生要负指导的责任、学生要负学习的责任。先生要想做好指导职责,先生自己要不断学习,汲取新知。他还强调“交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学习型教师,才能达到与自己的“教学相长”。
关于平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出自中国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在这里作者的“人上人”是指才能出众的人,并非是指封建等级教育。但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集团的的整体利益,形成了一套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秩序,倡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德,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培养学生的等级秩序意识。应试教育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而将他们的未来的人生分流。“优生”和“差生”——“人上人”与“人下人”也就分化出来了。在这种“等级”下,学生们每一天都在体验着上下尊卑的感觉。他们长大以后,“人下人”成了教育者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反面素材”,“人上人”能“为人民服务”吗?所以,陶行知先生主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李镇西老师说,我们应该培养的“人中人”是指:独立的意志、自由的思想、善良的品格、劳动的生计、平等的精神、强健的体格、不屈的气节、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