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道到处是需要拯救的孩子,也从来不缺乏鸡汤。有人以为受教育是青少年的事,与成年人无关,其实大谬不然。我以为最需要接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师长,即老师和家长。而且师长们受教育没有期限,因为社会一直在向前发展。过去有一段很有名的话——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可别忙着把他们赶跑。这段话旨在告诉师长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有包容,要使各种类型的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现在有类似的话,并且说得更到位——这群坐在教室里考试的学生,他们中有人可能是艺术家,他并不需要懂得深奥的数学;有人可能是企业家,他不必喜爱历史或外国文学;有人可能是音乐家,他的化学分数高低不会影响他未来的人生;有人是运动天才,他的体能状况,远比他物理考得好不好要重要的多。这话切中了教育所要遵从的基本原则,即因材施教。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可惜被不折腾就活不起的后人玩丢了。
过去无论私塾还是官学,教育基本上是精英教育,因为能读书的人数少。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批量生产,讲究的是量,因为人数众。既然是批量生产,当然讲究整齐划一。就像工厂量产产品,需要的就是量,讲究的就是规格统一。可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这正是目下教育的弊端。
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师生矛盾突出,亲子矛盾突出,因为师长的意愿越来越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的个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着无穷的张力。矛盾双方的文化差异得不到彼此的理解,师生亲子之间缺乏生成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而是要对话主体保全各自的文化主体性。即师生亲子首先对自已有个清醒的认识,对话的目的不是融为一体,努力说服对方,泯灭差异,而是阐明各自意图和立场,进一步发挥各自特长,协调各种不同,达到另一种意义上的和谐统一。
师长所受的教育,以及他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二三十年(至少四年)的时间间隔,足以发生很多事情,足以给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两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背景不同,如果彼此之间不能坦诚地进行交流,沟通不畅,势必养成误解和抵触。长此以往,本来该是同伴或者朋友的两类人,竟至水火不容。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有不同于他人的价值观和处事风格。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以尊重为前提,以换位思考为手段,设身处地,理解彼此。因为人不可能看到落在别人身上每一片雪花,所以也不要苛求别人都来认同自己。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也不能例外。
尊重个性是师长必修的功课。面对一条鱼,你楞是要教他学爬树,肯定不行;面对一只羊,你非得让他长得像大象一样高大茁壮,肯定不行。而现实中,猪马牛羊,圈在一个圈里,我们这些牧者饲者却要他们跑得一样快,或者一样强壮,或者都会犁地拉车,肯定也不行。
正确的做法是,坚决祛除整齐划一的要求,无论目标还是手段。是鱼,我们就设法让他成为游得最快,游姿最美的鱼;是一株松柏,我们就不奢望他能速速成材。师长有了这样的情怀才能做一个好的师长,才能成为青少年学生好的引路人。社会变革迅速,师长们要跟上步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