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想象某一天和许久不见的朋友见面会是什么情形,又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一段谈话,但事情真的发生时往往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听说,我老妈给你打电话了?这是五月初来自一位许久未曾联系的朋友的开场白。
为什么他妈妈会有我的电话,为什么又会给我打电话(虽然没接到,但确实是知道那个电话是他妈妈打过来的。哎,谁让我当时多嘴问了那一句你是呢?)
这一切所有的联系都来自于一位长年催婚的奶奶以及殷切希望亲戚家以及自家孩子能早日成家的长辈、父母的期许,但好巧不巧戏剧性的发生在了我们的身上。
好像很多事情就是那么刚刚好。
因为她和这个男生的奶奶是同学,而我们恰好也是同学,她觉得人家不错,之前也说人家不错被拒绝后原本想让别人帮忙推荐看有没有什么其他适龄人介绍。
谁料想说这句话时男孩的亲戚也在场,就说介绍给那个男孩子。
说了之后跑到家里要手机号,这也就是开头他母亲给我打电话的原因,响了3秒就挂断,说是存了手机号不小心拨错了(刚好那会自己在忙,没接到又多嘴的问了一句你是?)。
而后也就有了我们之间的开场白,又好笑、又无奈。
这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也许有人曾经历过也许有人正在经历,无论怎样希望我们不是因为催促而选择和谁在一起,而是因为那个人之于你是特殊的存在。
或是一起傻笑或是一起犯二又或是对其崇拜;
怎样都好。
好像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被安排,被逼学习、被逼忍让、被催婚、被安排相亲、被催生···
貌似我们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是忤逆、不乖、不听话。
但更多时候的我们越被催促却越烦也越与他们意见相左,也许这就是逆反心理吧。
我们终其一生痛苦的根源是想改变别人,或许越亲近越想改变,越改变不了也就越生气。
到最后谁也改变不了,除非被改变的人自己愿意。
也许因为自主选择和被迫选择的区别就在于此,自主选择后的我们相比被迫更容易努力朝着那个既定的方向去努力。
而有些事情又是催促没有用的,比如交男女朋友、比如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很多事情原本该是水到渠成的,却在一次次的催促中变了味。
不少人表示,家里人关于婚姻以及男女朋友的表现为:“在学校不能谈恋爱,但一毕业就要结婚”。好像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哪有什么一蹴而就的。
二十多岁的年纪,好像还没好好感受美好的时光就已经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而我们却总以为自己还小。
还没做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准备,或许有人就在这一声声的催促中乱了自己的方寸,走入婚姻。
一直在想婚姻究竟意味着什么?按照薛兆丰教授的话来讲就是两个人开一个合资企业,二者出具不同的资产成本来为彼此创造可以抵御外来不可抗力的能力。
这是教授非常理性的分析。
生活中不少男生表示,只要这个女生满足他的某个要求(会做饭又或者会照顾人等等),不管是谁都是能够接受的。那如果谁都可以又为什么偏偏是选择结婚的某个人呢?好像又有点自相矛盾。
而生活中的女生们大概更趋向于感性。
某个人的某个点触及到了她的那个点也许就悄悄走进了生命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或者那个人对于她来讲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哪怕是想起都能嘴角微微上翘。
《请回答1988》里一开始我们都曾对德善最后选择谁有过疑问,到底是狗焕还是阿泽?
我们都知道狗焕对德善的喜欢,也知道阿泽对德善不一样的情谊。唯一的不同是两个人给到德善的感觉是不同的,哪怕阿泽会需要德善更多的去照顾。
最后愿每个女孩不是因为到了年龄而结婚,而是因为某个人而结婚。
希望女孩子们都能遇到那个对她偏爱的阿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