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安古城墙。
1992年6月,我和单位一位同志到成都参加业务学习班,学习班结束后,乘坐成都到西安的火车,来到古城西安。
我们首先参观了西安古城墙。据旅游资料介绍,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旅行漫记(25)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旅行漫记(25)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旅行漫记(25)
最初的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瞭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敌台)。每个马面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成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也叫敌楼)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旅行漫记(25)
我们站在古城墙上,向四处眺望,高楼鳞次栉比,古老的遗存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安古城墙是一部史书,每一块砖头,每一个精巧的设计,都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封建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都有着很高的价值。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这不是我们自吹自擂,而是有一个个鲜活的数据作为佐证。
隋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墙圈定的都城比当时罗马城大7倍,比一千多年后成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大一倍多。直到唐朝末年,随着李氏王朝的衰落,长安城才在改筑时放弃了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规模明显缩小。
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年—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因此这座明代城垣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长安城的前身,在6世纪由大建筑师宇文恺主持建造的隋大兴城,给上千年的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能够阅读、分析和体味的历史载体。
明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依次名曰长乐、永宁、安定、安远,包含的当时人们对平安、快乐生活的企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的中山门、玉祥门、勿幕门,皆以杰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新中国诞生以后开辟的诸多城门,以和平、建国命名,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门名称的重新使用,则是体现着一种文化传承。
我始终认为,城市和人一样,都必须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其鲜明的城市个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城市建筑来体现。
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拆除旧建筑是十分正常,但不少旧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有着巨大的文化含量,绝不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地凡旧必拆;对确有价值的旧建筑,必须加以精心保护。
据当地人讲,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西安城墙存废之争,其实是在展示着持不同主张的两类人的不同境界和不同修养。大跃进时期,拆除西安城墙的呼声甚嚣尘上。文物工作者当面向当时的西安市领导陈情未果后,越级申请国务院干预。经国务院同意,这才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城墙,西安城墙大难不死,逃过一劫。
如今的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应对为保存西安城墙的有识之士们致以崇高敬意。当面对西安城墙存废之争这块考量现代文明水平试金石的时候,他们显示出了自己的闪光成色。
我们登上古城墙,漫步在古老、宏伟、宽阔的道路上,仿佛把我带到了久远的年代,耳边响起了攻守双方相互弑杀的惨烈景象,说不定,我们的脚下就留有守护城门将士的鲜血,我的脚步视乎变得轻轻,很怕惊醒在这里沉睡了几千年的勇士们,我们看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墙,而是一部十分沉重的历史,千百年来,这座古城墙,饱经风霜雨雪,我自岿然不动,让我肃然起敬,对参与修建和保护的人执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这座城将,这里可能是一片普通的农田,或是一块荒地,我们也就无法领略这座城市的风采。这座城市可能就缺少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就是我参观西安古城墙的深刻感受。
当然,参观一个景点,仅仅保留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是不够的,还必须购买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留下一些影像,这就是我到每处景点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回来后,把这些整理出文字,留下人生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对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份不轻不重的精神遗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