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了一期广播节目,其中有一个互动环节,听众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组截图发到电台官微,DJ通过这些分组,判断一个人的性别,工作,爱好等等一系列。不知道他的判断到底是不是对的,还是很有趣的。有人说分组这种功能,给了人们一个表达情绪的方式。细想想也对,尤其是与朋友圈这种“对朋友可见不可见”的功能搭配在一起,那些人际关系中的爱憎,赤裸裸的摆在面前。
那你是否还记得QQ的分组呢?
突然又回到了QQ的世界,每天只是关注着那一个人的状态,那种感觉,很奇妙。手机功能如此强大的时代,除了工作需要,许久不开电脑了。晚上打开电脑,登录QQ,看到那一大串分组,很多人和事涌出记忆的门,一瞬间,不知道自己是重拾青春岁月,还是该感叹时光流逝。
记得去年整理电脑里的照片时,看着那些同学的合影,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很多人,已经叫不上名字了。依稀记得他们的特点,各自擅长的事,相识的过程,还有最后的笑脸。他们中有一小部分还保持着尴尬的联系,偶尔看看朋友圈,还能聊上两句。那些忘记了姓名的朋友们,更是各奔东西,相忘于江湖。在那个还算单纯的年代里,QQ的分组似乎并不像微信分组那么敌我分明,大多数人的分组都是以时间段为分界,小学、初中、大学、工作;还有很多非主流的分类方式,各种符号;当然也少不了那种以亲密程度为标杆的分组。这些分组似乎没有了那么多的功利,现在看来,倒是像一个青春纪实类的标签簿。
看着那些名字,眼前浮现的依然是他们当年的样子,眼里看着,心里念叨着“啊~原来是他啊,原来他叫这个名字”。如获至宝,勾起无限相思,想问问那些同学、朋友、老师,你们还好么。作为一个表面上循规蹈矩的人,QQ分组也是一样的无趣,从上到下,从”我的设备“到”陌生人“,朋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份工作的旧同事,原来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节吗?有的人更改了备注,有的人也已经记不清是谁了。那个隐身对其可见的功能,见证着过往。曾经很重要的人,曾经那些特别的存在,还有那些依然特别的存在,到底为什么而特别呢?又是为什么,不再特别了?编剧的心境变了,剧本内容变了,演员阵容不断更新,总有那几个常驻剧组的演员,一直陪在我身边搭戏,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叫“特别出演”,已成为某一领域的唯一。在QQ的分组里,我们总是会用这种方式,特别标注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那些无论你什么时候在,都想让对方第一时间知道的人。
可朋友圈却不尽然,我们把那些朋友按不同的属性分组,家庭、挚友、同事,甚至有讨厌的、奇葩的。在我们向外界表达内心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部分可见”,有的人选择“不给谁看”。这两个看似差不多,心境却大为不同。你是不是会有“只对某一人可见”的时候呢?那个人是谁?只对这一个人可见的又是什么?是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亦或是一句真情告白?那些可见的朋友,也许并没有“隐身对其可见”这么亲密,但终究是愿意展现自我的。而那一部分“不给谁看”,可能是那些讨厌却不可拒绝的部分吧。在我的内心,总是会标注他们,可能这些就是我性格的黑暗面吧。
QQ就是这一点比较可爱吧。
没有人可以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没有这些社交软件的时候,我们也会默默分组,只是放在心里,也可能偷偷写在日记本里,而这些分组,赤裸裸的暴露了他们,也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吧。
那些可以见到隐身的我的你们,是否对我也可见呢?看见我的时候,可否打个招呼,愿你们一切安好。
牢骚至此,别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