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自我的标签》学习心得:
在看这本书之前,最近有个感觉,是认为现在每天输出的内容,做的练习难度过低了,在一开始,是有难度的,毕竟每天写这么多字,总不容易,但做着做着,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字数对我来说相对简单,100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能这么下去,这样容易导致,低水平的重复,成为普通练习,没有进步空间,或者说进步缓慢。
我现在的日课练习,到了瓶颈期,需要一个突破,从普通练习,转换到更有难度的深度练习。目前没有想到好的办法,从数量上来突破好像还不错,是写得更多吗?从质量上突破也可以,把阅读的难度加大,并且增加一些更具实践意义的内容,总之,要让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不是越来越简单。今天,我会稍微改变一下,之前一直是清单式的写作,今天准备把几张卡片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试试能不能加大难度。
书中也提到了普通练习和深度练习的区别,深度练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刻意练习,创建心理表征,从不熟悉,到熟悉,再到自动化的过程,自动化之后,提高练习难度,逐渐掌握更多。陈虎平老师在书中提到:“行为积累的基础是神经回路反应的强化”。
通过不断的行动,练习之后,你的神经回路反应会得到强化,换句话说,反应越来越快,表现出来,就是技能更加纯熟。但不能一直停留在普通练习上,因为这样获得的反应,是有限的,一旦熟悉这种感觉,自动化之后,就再也没办法进步。比如开车就是如此,当新司机变成老司机,他的开车水平就再也无法提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出租车司机,开车几十年,但技术只能算一般,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做深度联系,挑战新技巧,新方法,在有难度的范围内,再次练习。
不过,不去练习,还有其它的问题,比如,不是不想练,而是拖延症。
拖延症患者?
拖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阻碍我们行动,一旦遇到有难度的事情,尤其会拖延,让你吃饭睡觉,会拖一会儿,但绝对不会太久,为什么?因为必要又简单,如果是放到自己手上,有人喂你吃饭,那就更容易了,一刻都不会拖延。所以,拖延的其实是那些有难度,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
这就要说到拖延的两种情况了,一是恐惧导致的拖延,二是贪婪。恐惧的拖延,就是担心做不好事情,担心事情难度过大,而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回避挑战,不去做,因此拖延。但最终的情况,还是拖不过去,该做的事情一件没少,但由于拖延,错过了很多时间,事情很难做好。所以,拖延症的另一面,是略有难度的事情,以及糟糕的结果。
拖延的第二种情况,贪婪,贪婪是价值观的问题。这里的贪婪是说,我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一件事情,如果截稿日期又3天,那我就要用3小时来写。期末考试之前的1个小时,我再看看书,也能过。这本质上就是贪婪,因为总是想以小博大,而没有看清楚客观现实,那就是,有的事情,就是需要花费时间,大部分有难度的事情都是如此,想要做得少,还要做得好,就是贪婪,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解决拖延症的方法,首先就得纠正价值观,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知道很多事情,就是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也不要恐惧,要知道,事情一开始,天才也做不好,不是做得好才去做,是做了才能做好,完成大于完美。价值观解决了,拖延症的时间问题,凡事必须花时间,大量的时间,才能做好,在行动中犯错,改正,则是要解决,我们害怕犯错的想法,犯错是必然的,犯错越早,改正的时间越长,越有机会成功。
但还有一部分人,会有顾虑,那就是,我花这么长时间,又各种犯错,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没有才华?
才华重要吗?
对的,花更长时间,更多精力,犯更多的错,看上去,是比毫不费力完成事情的人,笨很多,也没有才华。但才华重要吗?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才华不过是练习的结果,你看别人做得好,好像毫不费力,你是没看到 他背后吃苦的时候,可能也有人认为,他好像真没有吃苦,天生就聪明,那是没看到他父辈们的积累,一个人所呈现的现在,不只是他过去的经历,还有他的家族积累。
所以,不要和别人比有没有才华,那并不重要,甚至是个不可控的变量,才华是对努力做事的总结,成事之后,自然有人来评价你有才华,这时候,得学会反驳,说自己没有才华,只有努力,如果没办法反驳,也不要当真,别往心里去,自己知道,不是才华的问题。而是努力得来的结果才好。
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时间乘以努力就等于结果,如果结果不够好,那就是自己不够努力,当然,也可能是其它问题,但只有努力能够操控,能够持续的让自己进步。
举个自己的例子,小时候,经常会被夸聪明,自己也很开始,认为自己聪明,所以,拖延症就出来了,不去做有难度的事情,拖着做,最后效果好,那就印证了有才华,如果效果不好,也有话说,你看,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只是随便做做,结果也还不错,事实上,很多人也确实吃这一套。比如老师,就喜欢这样说:”小陈这个人很聪明,就是不努力,要是努力,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
这句话实在是太伤人了,这让他是努力还是不努力,我相信小陈这类同学,肯定偷偷努力过,结果发现还是不行,但拉不下脸,承认自己不聪明,要变得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最后的情况是,还是一直玩,不学习。最后一直沉浸在,我有才华,我很聪明,就是不努力的标签中。
打破自我的标签:
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做打破自我的标签。不管是有才华,还是努力,都是标签,别人给的,自己贴的,我们要想突破阶层,第一步就是打破标签。一旦被贴上某个标签,然后又自我认同之后,那就很难改变,比如在公司,只有没有明显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走上领导岗位,或者换句话说,只有打破自己专业标签的人,才能当管理。不要认为自己专业,其实只是螺丝钉,也有人会说,当螺丝钉也不错啊,至少不费劲,也能温饱,做得好的,也混得不错。当然没问题,但就像陈虎平在书中说的,我们这么努力,难道只是为了成为普通人吗?在公司努力工作,只是为了成为螺丝钉?答案很明显,每个认真生活,努力提升自我的人,都不想成为一个普通人。
我们都希望平平淡淡才是真,但平淡的前提是,自由选择,什么叫自由选择?是有选择,才有自由。有钱人,有选择成为普通人,穷人的自由,但穷人,普通人没有,但最喜欢谈自由,平淡是真的,反而是穷人和普通人。努力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打破自我设限的标签,也谨慎的对待其它人给自己的标签。
想起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位富翁幸苦工作几十年,跑到海边度假,遇到一个渔夫,渔夫问:你这么幸苦工作是为了什么?富翁说:就是为了现在这一刻。渔夫说:我现在不就实现了吗?
潜台词是,你工作几十年,最终的归宿和我一样。当然,这个逻辑很有问题,不能因为终点一样,过程就能和稀泥,人人都要si,但谁会提前去si呢?
纵使终点,都是海边,都是一望无际的天际,但至少,我们要增加我们的选择权力,努力奋斗,能选择到不同的海边吹风,到不同的天空下看风景,努力获得当废人的能力和自由权,而不是一出生就成为废人,还沾沾自喜。












网友评论